本報訊 (通訊員 劉石虎 徐淑雅)今年以來,山陽縣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結合《山陽縣退耕還林還草鞏固成果提質實施方案》,通過多種有力舉措推進退耕還林提質增效,切實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全縣退耕還林質量取得進一步提升,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山陽縣結合各地環境、立地條件、群眾資源、鄉村振興發展規劃等,發展適宜本地生長、群眾積極性高、產出效益好的特色品種,促進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據統計,山陽新一輪退耕還林栽植連翹5萬多株、核桃2萬多株、板栗1萬多株,為當地特色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山陽縣聚焦退耕還林工程質量提升,以問題為導向,對上一輪退耕還林工程開展“回頭看”,確定提質增效的面積、類型、措施。通過補植補造、森林撫育、低質低效林改造、品種改良等手段,對退耕還林成果進行全方位鞏固提升。同時,組織專業造林施工隊深入林間,開展修剪修枝、割灌除草、擴盤、施肥、涂白防蟲等撫育作業,有效提高了苗木成活率,確保“栽一片、成一片”,先后在戶家塬鎮、延坪鎮、法官鎮對3萬畝退耕還林的中幼齡林進行撫育,特別對連翹、核桃等特色林實施綜合撫育。通過嚴控前期設計規劃,派駐技術干部駐項目區精細管理等措施,強化技術指導,提升管護水平,改善了林木生長環境,林木質量顯著提高,特色林果成為農戶增收的“綠色銀行”。
在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的過程中,山陽縣充分運用林長制,印發《關于深入落實退耕還林成果鞏固政策措施的通知》《關于進一步加強退耕還林管理工作的緊急通知》,加強組織領導,強化協同配合,推動成果鞏固相關政策落實落細,防止違法違規侵占退耕還林成果。此外,充分發揮護林員的“前哨”“探頭”作用,及時發現、制止損毀退耕成果的苗頭和行為。壓緊壓實鞏固退耕還林成果主體責任,按照“誰退耕、誰造林、誰經營、誰受益”的原則,以退耕還林補助資金為契機,充分發揮退耕戶的主觀能動性,督促各鎮(街道)指導退耕戶加強對造林地的后續管理,切實鞏固退耕還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