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陽縣電子信息產業園車間
△山陽縣電子信息產業園流水線
△山陽縣電子信息產業園
近年來,山陽縣聚焦綠色循環發展定位,打破固有思維和路徑依賴,以理念之變引領產業之變,以產業之變促進發展之變,無中生有謀項目、建園區、興產業,推動電子信息產業實現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的跨越,打造了縣域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構建了以健康醫藥、電子信息、新材料為主導的產業集群發展新格局。電子信息產業園項目連續3年代表商洛接受全省重點項目現場觀摩,2022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79.77億元、規上工業總產值250.09億元,均居商洛第一。
勇于破局謀產業 變不可能為可能
山陽全域處于秦嶺腹地,屬南水北調中線水源涵養區,如何在秦嶺保護優先與強縣富民中求得最優解,山陽縣著力在以下三個方面尋求突破。
綠色轉型的突破。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時,特別強調要當好秦嶺生態衛士。山陽縣在發展中牢記“國之大者”,毫不動搖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厚植生態優勢、聚力綠色轉型,努力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產業結構的突破。過去山陽一直是礦業獨大、占工業比重70%以上,加之科技型、成長型新興產業偏少,突破資源瓶頸、優化產業結構、尋找發展新路徑迫在眉睫。
移民就業的突破。山陽“十二五”“十三五”累計搬遷34647戶137479人,特別是城區搬遷群眾8390戶33819人,其中勞動力20285人,全縣在外從事電子信息行業約1.16萬人。伴隨著東部產業轉移、縣域經濟發展活力興起,出現了“返鄉熱”“回流潮”。山陽縣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將這些勞動力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轉變觀念、跨界思維,大膽想、超前謀,突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發展依賴,搶抓東部沿海產業轉移機遇,精心制定發揮勞動力資源密集優勢的產業規劃,從2018年開始,無中生有謀劃建設電子信息產業園,開創了把外向型電子產業從東南沿海搬到秦嶺腹地的先河,走出了一條“變不可能為可能”的產業轉型發展新路子。
筑巢引鳳建園區 變粗放式為集約式發展
山陽縣立足“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縣情,把集約節約用地作為拓寬發展空間的根本途徑,堅決改變過去簡單粗放、圈地而建的發展方式,著力提升資源利用效益。
集約用地建標房。按照電子信息產業發展需求,把標準化廠房作為承接產業轉移、集約拓展空間的有力抓手,先后投資4.6億元建成多層標房26萬平方米,吸引雷博等12家企業輕裝上陣、拎包入駐、快速投產,既減輕了
企業負擔,也提高了園區承載力。
集智創新搭平臺。每年設立電子信息產業科技研發專項基金1000萬元,實施科技創新型企業倍增計劃,在深圳、西安等地建成產品研發中心5個,培育電子類高新技術企業4家、專精特新企業3家,推動
形成越來越多的“山陽制造”。
集成服務提效能。創新開展惠企政策、手續辦理、用工招聘等“五個送上門”活動,從項目招商、落地、建設到投產全過程跟進、“一站式”服務,全國電源行業前五的邁思普5G電源適配器項目,從簽約到投產不到4個月時間,刷新了山陽項目建設速度。
招育鏈主強引領 變單一化為集群化效應
山陽按照“突破一點、延伸一鏈、聚集一片”的思路,堅持政府主動招、鏈主接續投、企業相互引,推動形成鏈主引領、鏈條延伸、聚鏈成群的發展態勢。
鄉情招商引鏈主。發揮山陽在外從事電子行業人數較多優勢,創新開展“迎老鄉、回故鄉、建家鄉”主題招商活動,動員7名企業家返鄉投資,吸引500多名在外精英回鄉創業就業,瑞裕、邁思普等一批鏈主企業相繼落戶園區。
以商招商延鏈條。頂格制定落實激勵獎勵辦法,采取政府搭平臺、團隊專業招、鏈主接續投、企業相互引的方式,成功招引關聯企業9家、實施延鏈補鏈項目16個,電源制造、觸控顯示、智能家居“三條產品鏈”日趨完整、聚鏈成群。
鏈式效應建集群。牢固樹立“給企業安好家、更要配好鄰”的理念,通過政府牽線搭橋、協調銜接,促進企業抱團發展、互利共贏,構建聯系緊密、互補配套的產業鏈體系,以鏈式效應推動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化發展,著力打造百億級電子信息產業集群。2022年,實現產值20.6億元、利稅2.5億元,被命名為省級特色園區,獲得“畝均效益領跑者”稱號。
工農融合帶就業 變勞力型為技能型務工
山陽始終堅持以工帶農、以農促工,把縣域產業發展與群眾就地就近就業統籌考慮、一體謀劃。
帶動搬遷群眾就業,目前電子信息產業園已帶動就業3200多人,人均年增收3萬元以上。今年實施的印制電路板等4個項目將于年底建成投產,可新增就業崗位1000多個,預計“十四五”末項目全部建成達效后,可帶動就業5000人以上。
帶動技能培訓提升,針對用工不穩、技能不強等制約企業發展難題,山陽依托電子信息產業園,組建跨部門聯動培訓專班,整合人社、教育、農業、移民、婦聯等10個部門培訓資源,發揮校企合作、政企聯動作用,常態開展訂單、定向、定崗培訓,打造一支高素質的電子信息產業技能工人梯隊,推動就業從勞力型向技能型、從季節性向長期性、從農民工向產業工人“三個轉變”。
帶動村集體增收,對自然條件差、無業可扶的高寒邊遠村,按照飛地合作模式,采取村集體異地參與電子信息產業園建設或整合村集體資金入股廠房等設施項目,每年收取租金300萬元、帶動16個村分紅15萬元以上,構建園區帶村、借力發展新局面。 (市委改革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