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廟村
艾草基地
茶葉基地
百畝荷塘
竹編坊
編者按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農業強國的應有之義。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從美麗鄉村到和美鄉村,一字之變,背后是對鄉村建設內涵和目標的進一步豐富和拓展。在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過程中,商洛市深刻把握“和”字內涵,進一步豐富和諧共生、和而不同、和睦相處的鄉村文化內涵,明確了打造有良好就業創業環境且保留農味鄉韻的宜居鄉村奮斗目標。其中,山陽縣法官鎮法官廟村立足實際、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條“規劃先行、產業支撐、五治融合、黨建引領”的和美鄉村建設“法官廟”路徑。
和煦春風,山花爛漫。漫步在山陽縣法官鎮法官廟村,映入眼簾的是漫山茶樹新芽吐翠,千畝油菜花海蜂忙蝶舞,百畝荷塘公園詩情畫意,艾草康養產業方興未艾……一幅業興村強、民富人和、美麗宜居、穩定繁榮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漸次鋪展。
近年來,法官廟村堅持塑形與鑄魂并重,既擘畫出一幅產業和、文化和、社會和、治理和的發展藍圖,也繪就出一幅村莊美、田園美、人文美、生活美的美好愿景,實現由表及里、形神兼備的全面提升。
規劃先行 秦嶺原鄉擘畫藍圖
法官廟村依山而建,傍水而居,因山而翠,因水而秀。但是在20世紀,受限于地理空間,身處山坳中的法官廟村干部群眾,走出村子趕集都要通過肩扛背馱,根本不敢想如何去發展。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讓法官廟村干部群眾開始思想上的騰挪:“生態+鄉村”“生態+農業”“生態+文化”“生態+旅游”等發展模式紛紛出現,通過從“綠”里摳資源,法官廟村走出了一條綠色可持續發展的農文旅融合的鄉村振興之路。
“鄉村振興,規劃先行。我們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按照‘景鎮一體、文旅融合、農旅融合’發展思路,高規格編制了《法官秦嶺原鄉規劃》《山陽縣法官廟村鄉村旅游提升思路》等一系列立足當下、著眼長遠的科學規劃。”法官鎮鎮長黃銘介紹。
產業興旺,是法官廟振興的支撐。在規劃中,關于產業發展的布局,法官廟濃墨重彩。結合自然稟賦和鄉村建設行動,法官廟規劃出以法延路沿線和靳家河流域為主的一條產業帶,以現代農業旅游、農副產品加工等為主的產業發展中心和旅游度假為主的產業發展副中心以及包含艾草種植體驗區、生態原鄉農耕區、傳統村落保護區、特色林果種植區、現代農業養殖區和秦嶺生態涵養區等六大片區的“一帶兩心六片區”產業發展布局。
“原鄉原味原生態、宜居宜業宜康養”,這是法官廟村在鄉村建設規劃中牢牢把握的原則,實現了法官廟村自然生態、產業發展、鄉村建設有機融合。
縱觀整個商洛市,在研究出臺《商洛市秦嶺山水鄉村建設導則》等指導文件后,每一個村莊都有自己的振興方案:城郊融合類村莊82個、集聚提升類村莊670個、特色保護類村莊141個、搬遷撤并類村莊66個……
村容村貌特色化、人居環境整潔化、產業發展規模化、公共服務便捷化,這是商洛市在鄉村建設中確定的“四化”總體思路。如今,商洛市已建成最美休閑鄉村5個、省級美麗宜居示范村48個,相繼獲得“中國氣候康養之都”“中國最佳康養休閑旅游市”等一批“國字號”榮譽。
產業支撐 因地制宜興業富民
清泉飛瀑,茶山環繞,油菜吐香,艾香四溢。春日的法官廟村,目光所及皆是美景。沿著盤山的水泥路,走進秦嶺鴻福茶葉基地,一壟壟茶樹正抽芽吐綠,散發出淡淡茶香。
法官廟村立足當地獨特旅游資源,將茶文化與草編、竹編、藤編、釀酒等農耕文化相結合,充分利用錯落有致的原鄉風貌優勢,積極整合農民閑置房等各類資源,打造茶旅融合體驗區,滿足游客參觀、消費、餐飲、品茶需求,帶動周圍群眾發展茶產業、餐飲業、種養業。
“立足當地生態資源和氣候優勢,我們大力發展生態種植、養殖和鄉村旅游,因地制宜建成有機茶園2000畝,這里的明前有機茶在市場上十分受歡迎。”陜西秦嶺鴻福農旅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當地茶產業龍頭企業負責人李傳慧說,“那片荷塘是我們打造秦嶺原鄉的生態景觀,修建了百畝荷塘主題公園,探索出‘荷蝦共生’的生態綜合立體種養模式,帶領更多的群眾發展特色產業。”
在丹山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產業孵化基地,油脂車間、粉條車間、大米車間、掛面車間、成品庫等一字排開,氣勢恢宏。“為了延長產業鏈條,我們在種植的基礎上,建成占地15畝的孵化基地,建設6條農副產品生產線,主要加工當地的綠色有機食品。”該公司負責人徐文根說,如今,公司流轉農戶土地1300畝,每畝每年650元,帶動45戶農戶戶均年增收1200元。
“在種植水稻和油菜的基礎上,我們還積極發展康養產業,開展中藥保健品研發、加工與銷售。”法官廟村黨支部書記楊偉介紹,目前村里發展艾草700畝、核桃700畝,林下種植魔芋、樹莓、覆盆子,秋桃園里套種油葵,實現長短產業結合,讓群眾能穩定增收。
新風培樹“五治融合”村美人和
法官廟村堅持把基層社會治理作為實施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在“鑄魂強根”上精準發力,著力構建“五治融合”新格局,不斷培樹文明新風,通過打造“黨建+社會治理”融合模式,讓文明新風吹進法官廟村的角角落落。
“姨,有啥問題直接找我,能解決的我及時解決,不能解決的我會向上級報告。”張世艷邊說邊拉起一位大媽的手。
張世艷是法官廟村的網格員,她的日常工作就是政策宣傳、矛盾調處、安全巡查等。
近兩年來,張世艷深刻地感受到了法官廟村的變化。她說:“前些年,法官廟村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臟亂差’,村干部和村民有距離,很多事情都不配合。”
法官廟村“兩委”探索推行了“人盯人+”基層社會治理工作機制,將全村劃分成了18個網格,各片區推薦18名責任心強的黨員、群眾擔任網格員,大事小事都在網格解決。在此基礎上,法官廟村還選聘村里有威望的人、能人大戶和退休老干部等成立了“村民說事廳”和民事糾紛調解委員會。
自從推行“人盯人+”基層社會治理后,村里大大小小的事,村民都能在“村民說事廳”參與討論和管理,不僅培養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識,也形成了大家的事情大家商議辦的良好氛圍,村民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了起來。
“氛圍好了,矛盾自然就少了,去年全村發生的矛盾不到10起。”楊偉說。
“風成于上,俗化于下。”張世艷掰著手指說起現在的變化——村里處處干凈整潔,亂堆亂放行為得到了徹底根除,很多不文明的現象都得以遏制,鄰里關系和干群關系也得到改善,群眾干勁足,村干部的精氣神也提升了。
在倡導“除陋習、樹新風”工作中,法官廟村落實“人盯人+”基層社會治理,開展“五美庭院”“十星級文明戶”“文明家庭”“道德模范”等評選活動,積極倡導文明新風。“去年疫情防控時期,村里光報名參與疫情防控的志愿者就有120多人。”楊偉告訴記者。
法官廟村強化法治保障和智治支撐作用,全力推進“一村一法律顧問”普法教育模式,深入開展“八五”普法活動,持續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群眾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意識逐漸增強。
黨建引領 “頭雁”競飛強勁引擎
近年來,法官廟村探索建立以黨支部引領為核心,以產業支撐、人才聚力、農旅融合、治理提效為抓手的“1+4”黨建工作法,走出了一條黨建引領鄉村發展的新路子。
圍繞“雙好雙強”要求,法官廟村配備村干部7名,提升村黨組織標準化建設,設立便民服務室、“村民說事廳”、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等7個部室;圍繞建設“秦嶺原鄉·農旅小鎮”目標,整合土地、房產、人文景觀、田園風光等要素,探索實施“黨支部+‘三變’改革+村集體經濟+農戶”模式,促進農民獲得財產性、經營性、工資性、轉移性收入。
春風一笑綠山岡,喜見銀芽吐芬芳。春日里,法官廟村茶葉基地一派忙碌景象,茶農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之前我們外出打工,四處奔波,自從李傳慧在村里開了公司,我們在公司打工,既能照顧家里,也能增加收入。”法官廟村一位村民說。
“父老鄉親選我做村委會專職委員,這是大家對我的信任,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我要想方設法帶領鄉親們增收致富。”李傳慧說,目前茶葉基地已經發展到2000畝,1200平方米的標準化茶葉加工車間也已建成,開發了綠茶、茯茶、荷葉茶等20多種特色產品,帶動200多戶群眾在家門口穩定增收。
在法官廟村,除了李傳慧以茶產業為主導的創業人才外,還有像徐文根依靠特色種植帶領村民致富增收的“領頭雁”。
2012年,年僅36歲的徐文根創辦了一家建筑裝飾公司,公司事業蒸蒸日上,很快為他積攢了一筆不小的財富。但是,在外摸爬滾打了半輩子的徐文根,始終放不下法官廟那片養育他的土地。懷揣著建設家鄉的夢想,2021年,他從大城市回到了小山村,開始帶領村民共同致富。
剛回家鄉,為了找準產業發展方向,徐文根走東北,下江南,入河南,進省城,一連跑了幾個月,最終選擇發展艾產業。他先后投資1100多萬元,種植艾草1300畝,建成艾草加工廠和艾香體驗館,持續開發艾產品,目前帶動300多人就業。
法官廟村是商洛市推進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一個典型和縮影。近年來,商洛堅持規劃先行,注重模式創新,全面推進秦嶺山水鄉村建設,打造出了一批山清水秀、風景如畫、美麗宜居的和美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