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通訊員 吳 浩)近年來,山陽縣搶抓農業強國、農業強省和特色農業強市建設機遇,用好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政策,以發展特色產業、聯農帶農機制和村集體經濟為抓手,不斷夯實農民增收基礎。
山陽縣選優發展菌果藥畜茶等特色產業,新發展食用菌4200萬袋,新建藥材基地3萬畝、茶園7800畝,完成核桃科管4.2萬畝,新增畜禽補欄238萬頭(只),特色產業規模和效益較去年同期大幅增長。支持意發、家金、智源等企業創亮品牌、拓展市場,推動和豐陽光公司實施菌種研發、開展食用菌資源并購、啟動上市前期工作。堅持以產業化理念、工業化思維抓農業,統籌種養加、貫通產供銷、融合農文旅,食用菌、肉牛、核桃等實現從保鮮烘干、清選分級到精深加工的全產業鏈發展,推動產業融合發展。
山陽縣實施主體聯農,采取龍頭企業“抓兩頭帶中間”、合作社“抓一品帶一業”、能人大戶“抓示范帶著干”的模式,將農戶與市場經營主體利益緊密聯結。目前,全縣累計發展市級以上龍頭企業31家、農民合作社941個、能人大戶2030個,帶動發展“五小”經濟3000余戶,9.8萬名群眾牢牢鑲嵌在產業鏈上。實施技能聯農,整合人社、農業、移民、婦聯等10部門培訓資源,以產業發展和企業用工為導向,在已建成的企業生產車間、社區工廠、產業基地設立技能培訓基地11家,邀請行業技能人才和鄉土能人開展技能培訓。實施銷售聯農,探索“借袋還菇”“借豆還芽”“借苗還雞”等模式,由經營主體負責農產品保價回購,并采取保險托底的方式,最大限度降低農戶經營風險。同時鼓勵支持經營主體拓展消費市場,線下利用中央定點幫扶、蘇陜協作、省內對口幫扶等資源,設立山陽特產展銷店或銷售專柜200個,線上建立農特產品直播間16個,今年一季度線上線下累計幫銷代銷農特產品3200萬元。
山陽縣開展“三資”清理規范行動,啟動清理規范村集體經濟合同工作,建立村集體“三資”臺賬,力爭年底前規范錄入合同比例達到60%以上。推進“消薄培強”行動,深化“三變”改革,挖掘盤活利用村集體閑置資源資產,鼓勵支持各村(社區)因地制宜發展增收項目。目前,所有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達到5萬元以上,其中10萬元以上的村增至164個、50萬元以上6個。實施示范引領行動,啟動10個縣級、50個鎮級村集體經濟發展示范村建設,力爭今年收入10萬元以上村增加20個以上、每個鎮(街道)至少有1個村收入達5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