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趙 倩
茶山
采茶
青山環抱,滿山披綠。在山陽縣法官鎮黃家店村,遠遠望去,一壟壟茶樹連成片,宛如一張綠色的地毯,從山腳躍上山頭,再伸向山谷。山谷旁的福青山產業園里,廠房內機器轟鳴,茶香四溢,工人正忙著加工茶葉。
明前茶搶鮮上市
天剛微亮,霧氣正濃,黃家店村茶農瞿詩平就騎著摩托車趕往塔元溝茶山,開始了一天的采茶工作。一捏、一提、一放間,嫻熟的動作在茶尖快速飛舞。
“我家有10多畝茶葉地,今年有閏二月,春天時間長,再加上雨水好,茶葉長得不錯。前幾天明前茶的價格是這些年來最好的一次,價高的時候能賣到150元一斤。清明過后,一天一個價,要趁早摘完。”瞿詩平說。
黃家店村塔元組茶山海拔高,日照充足、氣候濕潤,每年春茶采摘時間比縣內其他地方早5天左右。清明前,不少外地客商紛紛趕來收購春茶。
人人皆知明前茶珍貴,到底貴在何處?在清明前,由于陽光雨露的滋潤,加上茶樹經過冬季的休養生息,茶樹的小芽迅速長成鮮葉。芽葉肥碩、色澤翠綠,葉質柔軟、香氣怡人,富含多種維生素和氨基酸,是茶中佳品。茶樹一般在春分時才開始發芽,在清明前開始采茶,明前茶只有差不多10天的采摘時間。茶農爭分奪秒上山采摘,工人們加緊趕制新茶,都在搶抓第一波春茶上市的大好時節。
政策扶持促發展
20世紀90年代起,黃家店村村民開始自發種植茶葉。但多年來,村民只會種茶,不太會養茶,也不會賣茶,茶葉產量、質量跟不上,村民幾乎賺不了錢。
脫貧攻堅時期,法官鎮黨委、政府一直思考該怎么辦、怎么干才能讓群眾脫貧致富?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該鎮決定把茶產業培育成群眾的致富產業,成立了茶葉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和專門的茶葉發展辦公室,按照“山上茶葉、宜茶種茶”思路,免費向群眾發放茶種,落實獎補政策,鼓勵茶農規模化種植和合作化發展;組織群眾代表到鄰近縣區參觀學習,開闊眼界,增長見識,堅定發展信心;在茶葉生長不同階段,有針對性地對群眾開展種植、管護、采集、制茶等技術培訓。
鎮黨委、政府創新政府引導、項目支持、大戶帶頭、群眾參與的資金投入模式,有效解決了茶葉基地建設資金投入不足難題,全鎮現有茶園4萬多畝,近60%的農戶都在種植茶葉,2020年被評為全國“一村一品”茶葉示范鎮。
茶葉規模上來了,如何提高品質,增強市場競爭力?法官鎮積極向上申請項目、資金,加大與優秀茶企、高校等合作,探索確定村“兩委”班子領辦茶葉專業合作社,引進6家茶企,村村建起加工廠,形成了龍頭輻射帶動茶產業化發展的新格局。
聯農帶農助增收
一片茶葉,一抹茶香,可撬動一個綠色朝陽產業。
“我身體不太好,出去務工也做不了重活,打理好自家這30畝茶園,一年也有10萬元左右收入。”村民瞿詩朝說,“這也是一個新的嘗試,去年才種的龍井43號,是我們專門
去湖北考察帶回來的。”
天竺源茶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劉耀邦說:“我們公司在大寺廟村流轉了1000多畝土地,建成了高山有機茶園,有自己的生產加工廠和茶莊,堅持‘公司+基地+農戶’的利益共享機制,與周圍300多戶農戶簽訂了收購協議,采茶的時候也要招百十來個人前來務工。”
自從春茶開采以來,黃永琴就到茶園來務工,1公斤茶葉160元工資,一天能采上兩三公斤。在家附近務工,賺錢顧家兩不誤,這種靈活的工作方式吸引了茶園周邊很多婦女和不方便外出務工的村民前來采茶。
黃家店村村民馬全蓮家有老人和孩子,出門打工走不開,她就在離家不遠的茶山務工貼補家用,這讓她感到很滿足:“我們不僅可以采摘茶葉,還能在基地給茶園除草、施肥,最主要的是能和家人在一起。”
“每年采茶季,我都來這里采摘茶葉,今年是第四年,每天能賺100多元呢。”來自碥頭溪村的村民殷詩芳說。
據了解,該村每年采茶旺季,可帶動周邊400多人務工增收。
茶旅融合添活力
“每年采茶季都有不少學生來法官鎮寫生、體驗采茶樂趣。”瑞君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李傳慧介紹,茶園每年會開展豐富多彩的茶文化活動。
除了研學旅游,當地還通過舉辦特色采茶節等活動,大力弘揚茶文化,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將茶文化融入鄉村旅游、農事體驗等旅游觀光項目,初步形成傳統農業向農文旅融合發展的轉變。
為進一步推動茶旅融合發展,法官鎮深入挖掘茶道、茶藝、茶事等茶文化,推動茶產業與旅游、健康養生、文化創意等產業跨界融合發展,以深層次的文化吸引力抓住游客。
近年來,黃家店村修建了茶園產業路、舉辦了第一屆品茗推介活動,法官廟村修建了茶旅融合體驗區和民宿……這些茶旅融合產業項目的實施,將茶文化旅游的特色和文化內涵較完美地展現給了游客。
法官鎮還借助蘇陜協作機遇,積極將法官的名茶銷往南京等地,在拓寬銷路的同時,增進了兩地之間的友誼。如今的法官鎮村村有茶企、村村有茶園,茶產業已成為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的特色支柱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