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二二年山陽縣經濟社會發展亮點紛呈
本報通訊員 徐世旺
年末歲首,和美山陽,捷報頻傳。西十高鐵、丹寧高速、色河抽水蓄能電站等重大項目加快推進,月亮洞4A級景區成功命名,山陽榮獲省級旅游示范縣、列為全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示范縣。一組組數據、一項項榮譽,見證著山陽高質量發展的堅實足跡。盤點山陽縣2022年經濟社會發展,可謂亮點紛呈,用十大亮點來展示變化、定格精彩、激勵奮進。
縣域經濟穩中有進。全面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高效統籌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三件大事,堅持綠色循環發展理念,制定出臺穩經濟35條、穩工貿8條、穩就業12條等政策包,全年累計減稅降費2.33億,經濟運行穩中有進、持續向好。預計實現生產總值186.87億元,增長4%,規上工業總產值250.09億元,增長3.3%,固定資產投資166.56億元,增長17.2%,地方財政收入3.54億元,同口徑增長5.3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568 元、13775元,分別增長5.5%和8.0%。
產業發展質效同提。聚焦做大做強“3+4”產業集群,主動融入“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傾心打造“迎老鄉、回故鄉、建家鄉”招商品牌,招引項目55個,到位資金186.8億元,成功引進三峽能源、中鐵五局等優秀企業落戶山陽。大力培育“鏈主”企業,藥菌果畜茶等“6+X”特色產業規模和效益持續提升,建成現代農業園區10個,山陽核桃油、九眼蓮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新建標準化廠房7.3萬平方米,58家規上工業企業達產達效,電子信息產業園三期建成投產,產業鏈不斷延長,集群化發展質效并進。
項目建設強勁持續。堅持以高質量項目建設夯實穩增長基礎,持續實行“六個一”包抓機制,推行“標準地+承諾制+全代辦”機制,著力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西十高鐵、丹寧高速、抽水蓄能電站等重大項目強勢推進;電子信息產業園、食用菌產業園等產業鏈企業達產達效;和豐陽光食用菌三期、戶家塬鎮高端有機茶園等群眾增收產業成效明顯。全年135個重點項目完成投資171.3億元,其中省、市重點項目完成投資50.7億元,建成重大項目73個,5G電源適配器全產業鏈項目代表商洛接受全省半年重大項目現場觀摩。
城鄉面貌日新月異。突出縣城提品質、農村增顏值,聚焦全市打造“中國康養之都”戰略和“雙50”目標,扎實開展“兩拆一提升”“兩邊一補齊”行動,拆除違法廣告、違法建筑11萬平方米。豐陽印象、卜吉河等棚改完工,沁水公園、南大街、濱河北路改造提升等城建項目建成投用,全市縣城建設管理現場會在山陽召開,城區建成面積拓展到10.5平方公里。積極推進漫川、戶塬等集鎮升級擴容,完成通組路建設186公里,建成秦嶺山水鄉村83個,萬福村、花廟子村、中村新區社區被命名為全省美麗宜居示范村,城鄉融合發展邁出新步伐。
成果鞏固成色更足。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和農村安全飲水,持續深化“人盯人+”防返貧動態監測幫扶機制,扎實開展“雙百”行動,實施蘇陜協作項目39個、搬遷后扶補短項目38個,實施住房改造提升332戶,村社衛生室“民改公”126個,守住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聚焦國家掛牌督辦,深入開展移風易俗“1423”行動,推動移風易俗“人情減負”走出新路徑。制定聯農帶農、到戶產業等《幫扶辦法》5個,投入產業發展資金2.4萬元,培育庭院經濟1.49萬戶,把9.53萬農戶鑲嵌在產業鏈上,脫貧群眾收入增長15.8%,成功實現摘牌目標。創新推行“四抓四帶”聯農帶農機制、“五小經濟”模式受到國家鄉村振興局主要領導調研肯定,“人盯人+”大數據防返貧監測機制被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欄目專題報道。
疫情防控有序有效。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緊跟國家防疫政策調整,及時優化各項防控措施,建立健全常態化疫情防控和熱備應急處置轉換機制,統籌資源力量,實行扁平指揮調度,有效應對3輪疫情沖擊。全面落實“新十條”防控措施,統籌做好醫療救治、藥品保障、居民服務等工作,推行“人盯房、房管人”工作機制和“人盯人+”常態化疫情防控機制,切實維護群眾的生命健康安全。
民生福祉充裕殷實。用心用情用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千方百計拓寬保障農民工、脫貧人口、大學生等重點群體就業渠道,發放創業擔保貸款7808萬元,新增城鎮就業2961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8.31萬人。堅持優先發展教育衛生事業,實施職教中心新校區、工人文化宮、公共衛生服務中心等一批重點民生項目,55所學校改造提升達標,武昌基、姚樂兩名學生圓夢清華,村衛生室“民改公”全部完成,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參保率達99.56%,發放城鄉低保金1.72億元、臨時救助金0.38億元。深入開展平安山陽、法治山陽建設,毫不放松抓好安全生產,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
生態環境好中向優。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成立秦嶺生態保護局,人員機構編制全到位,落實縣、鎮、村三級河長295名、林長540名、田長263名,深入開展“秦嶺生態衛士行動日”主題活動,常態化整治秦嶺“五亂”和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5.6平方公里,造林綠化7.6萬畝,13座小水電站整治拆除獎補任務全面完成,查處生態環境違法案件28起,38件中央和省環保督察問題整改到位。實施污染減排和流域治理項目16個,拆改燃煤鍋爐10個,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55天以上,空氣質量綜合指數位居全市第一。
改革開放蹄疾步穩。堅持向改革要動力、以創新謀發展,深化改革釋放發展潛能,“放管服”改革不斷深化,梳理整合“一件事一次辦”事項150項,網辦事項達1482項,網辦率達93.4%,新增市場主體2276戶。探索不動產登記改革,頒發不動產權證書1142本。持續深化“三變”改革,實施村集體經濟提升項目40個,年收入10萬元以上村增加20個,累計達164個。積極對接融入“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組建博士工作站等專業團隊2個,新增高新技術企業6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36家,技術交易額4206萬元,縣中小企業孵化基地被認定為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新增外貿進出口企業4家,完成外貿進出口1650萬元,增長112%。
管黨治黨全面加強。持之以恒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持續加強理論武裝,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持續唱響“秦風楚韻·和美山陽”文化品牌,“豐陽新聲”宣傳宣講主旋律唱響豐陽大地。深入推進“三百四千”工程奮力趕超行動,打造村級黨組織標準化建設示范點133個、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示范點22個,推動各領域黨建由“有形覆蓋”向“有效覆蓋”轉變。綜合運用“三項機制”提拔重用一線干部52人、事業單位職員等級晉升238人。深入開展作風建設專項行動,修訂縣委“三個議事規則”,制定“五項制度”“五個嚴禁”,鍥而不舍糾“四風”樹新風,強化監督執紀問責,黨風政風民風持續向好。
奮楫揚帆新征程,勇毅篤行謀新篇。新的一年,山陽縣將以開局就是決戰、起步就是沖刺的姿態,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全力推動工作創一流、發展走在前,努力打造“一都四區”示范縣、加快建設“五好山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