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 敏
1月11日,農歷臘月二十,走進山陽縣色河鋪鎮陸家灣村蓮菜種植基地,隨處可見村民忙碌的身影,起挖、去泥、分揀、裝車,一派豐收的喜人場景。
陸家灣村距山陽縣城西南18公里,村內因盛產地理標志產品“九眼蓮”,被譽為“九眼蓮之鄉”。“九眼蓮”是山陽地方特有的一種水生蔬菜,因每個蓮菜里面都有九個小孔,故稱“九眼蓮”。早在1988年就被列入陜西名優特產名錄,2008年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每到過年時節,這里的蓮菜便成了熱銷產品,引來市內外客商采購。
“快過年了,每公斤能賣到20元,我們這里的蓮菜好,在村口就直接賣完了,城里都不用去。”村民都小青和妻子一邊挖蓮菜一邊笑呵呵地向記者說道。雖然天氣寒冷,但他們干勁十足,不遠處堆砌起來的一堆蓮菜是他們一上午的勞動成果。“我這三分地大概能產300公斤蓮菜,下來能有6000多元收入。”都小青說。
另一邊,在陸家灣村陸灣龍景泉九眼蓮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陸德春正和工人們一起把收購來的蓮菜進行分揀、抽真空裝袋、再裝盒。與農戶分散種植不同的是,陸德春是村上有名的蓮菜種植大戶,他的合作社種植了200多畝蓮菜,同時帶動村里40多名村民在合作社務工。“陸家灣的蓮菜吃起來特別脆爽、口感好、營養高,所以很受市場歡迎,春節前我們這里的蓮菜基本上供不應求。”陸德春說。據他介紹,年前合作社每天能走1000公斤貨,多的時候一天能走2000公斤。200多畝地可銷售商品蓮菜近2.5萬公斤,產值90多萬元,帶動務工群眾人均增收1萬多元。
鄉村要振興,發展產業是關鍵。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近年來,陸家灣村黨支部按照把致富能人培養成黨員帶動村民致富,把優秀黨員培養成村班子成員帶強班子的“雙培雙帶”思路,推行“黨支部+村集體經濟+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脫貧戶)”模式,確保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脫貧戶穩定增收。目前,陸家灣村共發展龍頭企業2家、專業合作社3個,發展各類產業大戶15戶,培育致富帶頭人6人,帶動全村流轉土地800多畝,發展九眼蓮300畝,藕田養魚80畝,建設蔬菜大棚100個,發展黃桃采摘園100畝,實施稻油輪作項目300畝,發展蛋雞2萬只,生豬年出欄1000頭,年可實現綜合收入600多萬元。
“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做好農業農村各項工作至關重要。下一步,我們將依托陸家灣村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積極推動農業特色產業轉型升級,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力爭把更多的群眾嵌在產業鏈上,實現穩定增收,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奠定堅實基礎。”色河鋪鎮鎮長馬薔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