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王孝竹)今年以來,山陽縣采取“五個強化”,補短板、強弱項,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強化動態監測幫扶。線上建立防返貧大數據監測中心,線下全面推行“人盯人+”防返貧動態監測機制,實現線上線下互動抓監測;通過開展千名干部“進農戶、訪民情、解民憂、固成果”攻堅行動、防返貧動態監測集中排查月活動和百日提升、百日督幫“雙百”行動,常態排查問題、及時消除風險,著力構建“線上線下結合、縣鎮村三級聯動、干部群眾互動”的監測預警體系,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
強化搬遷后續扶持。大力實施公共服務設施、穩崗就業、服務管理三大提升行動,實施搬遷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補短項目38個,配套建設搬遷社區學校86所、衛生室55個、活動場所67個、養老服務中心17個。成立搬遷社區就業服務保障站55個,安排公益性崗位6091個,累計建成配套產業園區26個、社區工廠35家、就業幫扶基地92家、幫扶車間19家,帶動全縣易地搬遷脫貧勞動力實現就業2.57萬人。
強化特色產業聯農帶農。建立“四抓四帶”聯農帶農機制,把9.53萬農戶牢牢鑲嵌在產業鏈上,其中帶動脫貧戶和監測戶2.64萬戶。堅持長抓糧藥菌果畜茶“6+X”農民增收產業、短抓庭院特色經濟、持續抓穩崗就業。推行每個產業一個工作組推進、一名縣級領導主抓、一套政策扶持、一張責任清單落實、一個以上龍頭企業帶動“五個一”舉措,確保每項產業幫扶政策落實到企業、到鏈條、到農戶。
強化脫貧人口穩崗就業。每個村(社區)和800人以上大中型易地搬遷安置點各設立1個就業服務保障站,實行“人盯人+就業服務”,新認定社區工廠、就業幫扶基地13個、幫扶車間19個,帶動就近就地就業1.9萬人,點對點輸送勞務38批次5000多人次,實現農村勞動力就業19.02萬人,其中脫貧人口和監測對象5.05萬人。
強化問題整改。圍繞國家掛牌督辦任務落實“十項措施”,堅持產業到戶、就業到人,細化的42個具體任務全部完成。對國務院大督查、2021年度國家考核評估、省市審計暗訪等發現各類問題,一體推進、同步整改,逐類逐條逐項建立臺賬、實行銷號管理。截至目前,認領中央和省市反饋的12批次124個問題,已全部整改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