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朱 鷹
晾曬粉皮
出售粉皮
“這些二斤秤,高高的!”12月16日,山陽縣高壩店鎮石橋村村民趙遠宏在家門口“開秤”,賣出了今冬第一單紅薯粉皮。當現場拿到陜西致宏源遠農副產品有限公司工作人員付給的現金后,趙遠宏的妻子在一旁樂呵呵地點著鈔票,滿臉歡喜地打著小算盤:“一斤15元,這個單子是400斤,剛好是6000元。”
趙遠宏今年種了2畝地紅薯,收獲紅薯3000公斤左右,加工淀粉600多公斤,預計加工紅薯粉皮近500公斤。按市場價每公斤粉皮收益14塊錢算,光種植紅薯這一項,今年趙遠宏就有七八千元的進賬。
石橋村黨支部書記南華森介紹,近年來,石橋村搶抓鄉村振興機遇,立足傳統手工粉皮加工,下大力氣在農產品商品化經營上做文章。村上通過“村集體經濟+工廠+農戶”的聯農帶農模式,以加工企業為產業基地,帶動零星散戶為工廠代工生產,工廠負責規范紅薯粉皮加工工藝、保價回收和包裝銷售,帶領農戶持續增收致富。
目前,石橋村以陜西致宏源遠農副產品有限公司為依托,帶領農戶從事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等經營活動。為了鼓勵引導農戶為加工廠代工生產,村上還多方籌集資金20多萬元,為59戶粉皮加工個體戶修建了爐灶、加工棚,購買了加工器具。此外,公司還和農戶簽訂了產業合作協議,公司負責保底價回收農戶產品,把全村近400戶群眾鑲嵌在“種植紅薯—生產淀粉—加工粉皮—線上線下銷售”產業鏈上,帶動群眾依靠發展傳統產業持續增收致富,種植戶戶均年增加經營性收入超過4000元。
說起今后的發展規劃,南華森表示,說一千道一萬,群眾增收是關鍵。下一步,石橋村將聚焦群眾增收,不斷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圍繞農產品商品化深加工,一手抓農產品生產經營,一手抓農產品特色品牌打造,進一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拓寬群眾增收致富路。同時,為了鼓勵農戶擴大紅薯種植面積,保障紅薯粉皮質量,村上將為種植面積超過1畝的種植戶免費提供優質青苗,為種植面積超過2畝的農戶免費提供1袋化肥。為進一步拓寬銷售渠道,村上將通過網絡直播帶貨、在電商平臺開網店的方式銷售紅薯粉皮,不斷促進經濟大發展、村民穩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