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通訊員 申國華 熊 超周文理)“之前我以為搬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生活很困難。沒有想到住到這里以后,周邊就有工廠、學校,而且離醫院很近,跟身邊鄰居相處很和睦,這讓我們很欣慰。”這是山陽縣豐東新區社區搬遷群眾的心聲。
近年來,山陽縣針對搬遷群眾融入慢、融合難、不安心的實際,不斷開拓工作思路,創新工作方法,加快搬遷群眾融入新社區,適應新環境,樂業又安居,攜手打造幸福家園。
山陽縣用好“聯席會議”“民情懇談”“互講互評”三個舉措,促進搬遷群眾盡快融入。遷入地村(社區)牽頭和遷出地村(社區)每季度召開一次工作聯席會議,將搬遷群眾林地、田地、舊宅基地等生產資料管護情況、惠農補貼發放情況,搬遷群眾在安置社區生產、生活、社會權益保障和在當地享受公共服務等情況互相交底,協調解決搬遷群眾普遍關心關注的土地等生產資料問題,解除搬遷群眾的后顧之憂。遷入地每月安排社區工作人員深入搬遷群眾家里交流談心,切實掌握搬遷群眾所思所想、所急所需,為群眾辦實事3120件,解難事2170件。通過入戶訪談,幫助搬遷群眾化解心結,促進搬遷群眾實現更好地融入新社區,熱愛新生活,形成新風尚。每半年在安置點召開一次互講互評會,由村(社區)干部向搬遷群眾宣講時政要聞、惠農政策,點評群眾意見和身邊典型;搬遷群眾講自身感受、體會,點評社區工作、干部作風。據不完全統計,全縣每年累計召開互講互評會議180多場次,講出干勁,評出動力。
縣上深化“三個服務”,為群眾生活提供便利。深化“一站式便民服務”,全縣改擴建一站式便民服務中心22個,優化整合裝修一站式服務辦公室13個,培訓工作人員170多名,實行“一站式服務”“一窗口辦理”,消除了搬遷群眾辦事“兩頭跑”現象。深化“穩崗就業服務”,創新“三分一站一平臺”就業幫扶新工作體系,即做好“人員年齡分段、勞動力界定分類、適合人群分崗”數據分析,精準研判細分勞動力就業需求;在全縣55個易地搬遷安置點均設立就業服務保障站,為搬遷群眾精準化就業服務提供保障;在就業大數據平臺,實現以人找崗,以崗找人,人崗匹配。同時,每月對勞動力供給、培訓、需求3個數據庫進行及時更新,實時統計分析,發現存在問題并及時解決處理。深化“規范化管理服務”,科學劃分社區治理單元,對規模在1000戶以上的安置點成立5個獨立社區,同步成立社區黨支部和居委會,設立警務室、圖書室、文化活動室、調解室、法律咨詢室等服務部室;對規模在1000戶以下的安置點,通過融入或掛靠當地村(社區)的方式進行管理,規范社區物業管理水平,公開透明服務事項和收費標準,確保搬遷小區環境有人掃、設施有人管、服務事項有人辦。在社區管理上,依托“人盯人+”大數據監管平臺,持續推進網格化管理,提升社區服務管理的科學化、精細化、高效化水平。社區工作人員主動上門開展服務,用熱情、溫馨、高質量的社區服務紓民難、解民困、暖民心,搬遷群眾認同感和歸屬感進一步增強。
山陽縣實現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就業鞏固、基層組織建設三個提升,讓群眾安居樂業。投資2.39億元,先后實施鞏固提升項目100個。截至目前,縣易地搬遷安置點及周邊共配套建設幼兒園36所、小學33所、初中17所、衛生室55個、室外活動場所44個、室內活動場所23個、養老服務中心17個、公廁11個。繼續做好社區工廠招商引資,以市場主體帶動為引擎,公益崗位帶動為輔助,吸納更多的搬遷群眾就地就近就業。全縣易地搬遷脫貧勞動力實現就業25954人,就業率88.04%,其中縣內就業10157人、公益崗位就業2134人,每戶有勞動能力且有就業意愿的易地搬遷脫貧戶家庭至少實現有一人穩定就業。在17個易地搬遷安置點(社區)選派縣級以上駐村工作隊17個,選派第一書記17人、工作隊員61人,其余安置點由所在村(社區)派駐的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幫扶,加強了易地移民搬遷社區的幫扶力量和支持力度。同時,大力開展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和移風易俗工作,教育引導搬遷群眾自覺抵制和破除陳規陋習,弘揚文明新風。開展多種多樣的文化體育活動,促進搬遷群眾與當地居民的人際交往、文化交流、情感交融,搬遷群眾的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升,宜居、和諧、文明、幸福的社區環境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