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山國家4A級景區
法官移民搬遷小區
電子信息產業園一期
“金雞”產業園
高速路網
沁水公園
山陽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
邁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鏗鏘步伐
金秋十月,天高云淡,空氣清爽。70歲的退休干部朱書民閑步在濱河公園,每到一處,他都要駐足停留,不由自主地發出感慨:“這十年的變化太大了,老百姓的日子越來越好了!”
歷史是一面鏡子,照出了執政者的辛勤身影,也折射出城鄉換容的發展變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山陽縣委、縣政府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聚焦“追趕超越”“五個扎實”和“五項要求”,牢牢把握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緊扣“一都四區”示范縣和“五好山陽”目標,主動作為、勇于擔當,開拓進取、克難攻堅,干成了一批強基礎、利長遠的大事,辦成了一批多年想辦而未辦成的難事,圓滿完成了“十二五”“十三五”既定目標,實現了“十四五”高點起步,全縣上下呈現出發展勢頭強勁、城鄉變化顯著、群眾福祉倍增、社會穩定和諧的喜人局面。
十年來,山陽縣生產總值由2012年的63.77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171.75億元,年平均增速9.6%;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19750元增長到2021年28027元,年平均增速9.2%;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5606元增長到2021年的12755元,年平均增速11.3%……
實處發力,爭先進位,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十年時間,山陽縣委、縣政府團結廣大人民群眾,以勇往直前的實干精神,越過了一道一道制約發展的“減速帶”,綜合實力穩步向前。
“2021年,山陽縣地區生產總值、規上工業總產值、固定資產投資分別是2012年的2.7倍、5.3倍和2.8倍,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分別突破200億元和100億元大關,‘五上’企業、過億元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分別達到173家、31家、8家,助推山陽高質量發展邁出了堅實步伐。謀劃實施重點項目586個、完成投資867億元,全市重大項目觀摩評比連續5年走在前列,2020年代表商洛接受全省重大項目現場觀摩。”山陽縣發改局局長陳迪祥說。
艱辛的歷程,輝煌的成就。十年來,山陽縣在全市年度目標責任考核中,有四年位居優秀位次,先后獲得國家衛生縣城、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中國美麗鄉村示范縣、省級生態園林縣城、省級食品安全示范縣、省級文明縣城、省級文化先進縣、全省縣域經濟爭先進位十強縣等70多項榮譽稱號。
“到2021年底,山陽縣生產總值由2012年的63.77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171.75億元,年平均增速9.6%;財政總收入由2012年的3.68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5.5億元,年平均增速6.8%;地方財政支出由2012年的19.77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39.04億元,年平均增速10%。”山陽縣財政局局長陳默說。
創新驅動,提檔加速,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十年來,山陽縣堅持創新驅動、綠色發展,實現由“一礦獨大”到“多樹開花”的重大轉變。
從脫貧攻堅完美收官,到鄉村振興接續發力,山陽縣筑牢了基礎,增強了實力,建成市級以上現代農業園區12個,培育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11家,1鎮2村先后被評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鎮、示范村,“山陽天麻”通過國家地理標志登記保護,“藥菌果畜”等產業邁上了有龍頭企業引領、有規模基地支撐的良性發展軌道。規上工業企業發展到52家,豐源釩業、天之潤等3家企業在陜西股權交易中心成功掛牌,縣域工業集中區成功創建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非公經濟占比連續五年全市排名第一。全域旅游加快推進,建成4A級景區4個、3A級景區3個,省級旅游示范縣通過驗收命名,法官廟村入選全國第三批鄉村旅游重點村,天竺山景區創建為國家森林康養基地。
山陽縣堅持抓大項目、大抓項目的思路,通過項目支撐、投資拉動,追趕超越呈現出強勁勢頭。“十二五”期間,山陽縣累計爭取項目資金46.6億元、用地指標9115畝,實施重點項目477個,興建了一批穩增長、蓄勢能的重大項目。建成豐源萬噸氮化釩、恒瑞腸衣加工和肝素鈉提取等工業項目16個,促進了工業擴量提質;實施畜牧效益倍增、核桃提質增效、現代農業園區等建設項目29個,加速了現代農業發展;建設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前店子、省級歷史文化名鎮漫川古鎮等三產項目35個,助推了旅游服務業提檔升級;完成縣醫院遷建、城區三中、縣中南校區、區域敬老院等民生項目226個,增進了百姓福祉。連續三年全市重大項目現場觀摩評比名列前茅。五年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30億元,是“十一五”的3.8倍。
“十三五”以來,山陽縣聚焦綠色循環挖潛能、促轉型,產業集群越做越大,三次產業結構由2012年的2.0:46.5:31.5優化到15.1:47.0:37.9,呈現出“一產穩、二產優、三產升”的良好態勢。建成標準化廠房43萬平方米,電子信息產業園、德潤康中醫藥產業園等58個重點工業項目建成投產,縣域工業集中區成功創建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工業經濟全市領先。
目前,全縣固定資產投資由2012年的50.12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142.18億元,年平均增速19.2%;規上工業總產值由2012年的45.27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241.49億元,年平均增速24.9%。
脫貧摘帽,促進振興,全面小康成色更足
站在陜西看商洛,生態新城,康養之都;立足商洛看山陽,突飛猛進,日新月異。
從國家級深度貧困縣,到全省爭先進位縣,山陽縣在脫貧攻堅期間下足了“繡花功”,凝聚了“精氣神”。
農業由弱到強,農民由窮到富,農村由差到美,群眾得到的實惠越來越多。早在十年前,山陽縣把新農村示范村建設作為“三農”工作的主要抓手,聚焦“五大建設”,采取“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幫扶、鎮村主抓、捆綁資金、整合項目、整村推進、連片開發”的辦法,實現了新農村示范村建設全覆蓋。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立體生態農業,建成“八大農產加工企業”“八大農業園區”,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持續打響了“山地農產”品牌。農村面貌發生巨變,“三農”基礎不斷夯實。
脫貧攻堅以來,山陽縣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和飲水安全,舉全縣之力、聚各方之智、下非常之功,狠抓“六個精準”“八個一批”措施落實,整合財政涉農資金22.08億元,爭取蘇陜協作資金6.12億元,12472戶52785人搬離深山、進城入鎮,9.6萬群眾通過產業就業實現增收,全縣3.07萬戶10.67萬人擺脫貧困,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由3877元增加到10569元,129個貧困村全部退出,如期實現整縣脫貧摘帽,絕對貧困問題得到了歷史性解決。創新推行的“三帶三創”產業扶貧模式、村集體經濟“2+X”機制等有效做法被中央和省上媒體宣傳報道,山陽建筑和返鄉創業“兩大品牌”入選人社部扶貧典型案例,易地扶貧搬遷工作被國家發改委表彰并列入全國“十三五”時期典型案例,“扶貧脫貧互講互評”活動被國務院扶貧辦評為脫貧攻堅典型案例,以扶貧干部李長慶為原型的電影《秦嶺花開》全國公映。
2021年底,全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由2012年的21.08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38.95億元,年平均增速5.0%;農林牧漁業增加值由2012年的12.89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23.03億元,年平均增速4.9%。
十萬貧困人口全面邁入小康社會,鄉村振興藍圖已經繪就,打造“一都四區”示范縣、譜寫“五好山陽”新篇章的序幕已拉開。
強基固本,增進福祉,民生答卷鼓舞人心
公路織成網,天塹變通途。誰也沒有想到,經過十年的發展,原來需要步行一天的路程,現在半小時就能到達目的地。
告別“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腿泥”,基礎設施持續向好,群眾生產生活更加便捷。“十二五”期間,山陽縣新修改造色小、板長、黃漫、銀照等公路31條410公里,建設通村水泥路和通達工程797公里,實施安全飲水工程212處、解決了27.6萬人的安全飲水問題,改造升級農村電網349公里,新建通信基站830個、信號覆蓋率達到98.3%。近五年來,水陽高速、戶界二級道路、漫川過境隧道等重大交通項目建成通車,新修改造農村道路1910公里,被授予省級“四好農村路”示范縣稱號。
“十三五”期間,建成人飲工程447處,37.1萬人飲水安全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吃水不用下溝去挑,電、視、訊通到家中,活了一輩子都沒有想到還能過上這樣的幸福生活。”山陽縣高壩店鎮蘆垣溝79歲的脫貧戶蔡發啟老人感慨地說。
扶貧先扶智,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十三五”期間,全縣實施農村學校“改薄”項目57個,改擴建城區一幼、四小等學校8所,移民安置小區配套學校15所,幼兒園入學難、小學大班額問題得到有效緩解,教育質量不斷提升。
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深入推進,縣醫院、中醫院完成遷建運營,鎮衛生院、村標準化衛生室實現全覆蓋。社會保障提標擴面力度不斷加大,五大保險、城鄉低保、社會救助等保障能力不斷增強。
堅持統籌融合、協調推進,城鄉面貌煥然一新。成功列入國家第三批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縣、省級縣域經濟發展和城鎮建設試點縣,濱河休閑運動長廊、育才路擴建、卜吉河治理、城區集中供熱等城建項目建成投用,縣城污水處理廠二期和24個鎮村污水處理站投入運行,6個停車場建成使用、新增停車位2800個,縣城建成區面積拓展到10.5平方公里,城鎮化率上升到56%。創建市級以上重點鎮、美麗宜居示范村各7個,漫川文化旅游名鎮考核連續五年位居全省前列、成功創建為全國特色小鎮和歷史文化名鎮,法官、漫川關被省政府授予“小城鎮建設先進鎮”稱號。漫川大調《春之歌》赴韓演出,古典舞劇《槍魂》獲“陜西省第七屆藝術節”劇目獎。縣體育中心、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建成投入使用,成為群眾體育健身、文化娛樂新場所。
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站在又一個五年的新起點,全縣上下將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埋頭苦干、勇毅向前,在新時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軌道上再譜新篇。
全面推動黨的建設向更深層次更高質量邁進
加強黨的建設,堅持黨建領航同向發力,是山陽縣筑牢高質量發展的共識與實踐。
近年來,山陽縣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十九大歷次全會,以及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積極應對錯綜復雜的經濟形勢,干成了一批具有戰略性全局性的大事要事,辦好了一批群眾期盼已久的好事實事,解決了一批制約發展的急事難事,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交出了一份令人鼓舞、催人奮進的“山陽答卷”。
見證歷史榮光,共同參與了精準脫貧、污染防治、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等攻堅硬仗。十年給力發展,十年追趕超越,山陽縣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巨大成就。
持續深化改革 發展后勁不斷增強
青山似屏,綠水如帶。如今的山陽縣城鄉,一幅盛世圖景。
黨的十八大以來,山陽縣沿著改革開放、創新驅動的道路,發展活力持續增強。十年時間,政府機構改革全面完成,“放管服”和商事制度改革穩步推進,編制公示“權責清單”3537項,取消行政審批事項139項,精簡率61%,新增各類市場主體1.3萬戶,年均增長23.2%,非公經濟增加值占GDP
比重達53%。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及公務用車改革深入推進,投融資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建成全省首家縣級科技資源統籌服務中心,與8家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成產學研基地16個,4家企業被認定為省級高新技術企業。成功引進湖北漢成集團、安徽鮑家花園集團、阿里巴巴等知名企業7家,累計簽約招商項目106個,招商到位資金265.2億元,是前五年的4.5倍,促進了清潔能源、新型材料等新興產業發展。
近年來,黨政機構、國有林場、財政體制等改革任務全面完成,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不斷深化,縣政務服務中心建成投用,群眾辦事更加高效便捷,被評為“全市深化改革先進縣”。成立西安山陽商會,聘請招商大使,創新開展“迎老鄉、回故鄉、建家鄉”活動,四大班子領導帶頭招商,部門鎮辦合力招商,本土企業家以商招商,吸引了雷博光電、北京德青源、三峽集團等一批知名企業來山投資,形成了以高新區為龍頭,以德潤康醫藥產業園、移民社區工廠等為載體的投資新格局,電子信息、清潔能源等新興產業加快發展。建成省級研發中心3家,榮獲國家級科學技術獎1項、省市級18項,突破關鍵技術工藝29項。開展優化提升營商環境“五大專項行動”,市場主體達20375家、年均增長14.6%,非公經濟占比連續五年全市第一。
當好生態衛士 環境質量持續向好
城在林中,林在城中,人在林中。黨的十八大以來,山陽縣實施造林綠化13.5萬畝、退耕還林2萬畝,治理水土流失702.4平方公里。近五年來,完成國家重點工程營造林49.7萬畝,森林覆蓋率由五年前的65%增加到目前的68%。2019年被省政府評為“生態建設強縣”。
山青水碧天空藍,浮云蓋頂觸手及。游走在城市公園,隨地可坐在臺階上歇息,用手一抹,幾乎一塵不染。在鄉下田間,時令蔬菜免洗即食,味道純正鮮美。一些上了年歲的老人感嘆,這在過去連想也不敢想。
十年間,山陽縣環境治理下硬茬、出重拳,依法關閉高耗能企業7家,掛牌管理重點污染源企業14家,淘汰黃標車316輛。重點流域污染防治三年計劃全面完成,實施陜南循環發展項目29個,建成節能技改項目46個、污染
減排項目35個,四項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超額完成。縣城污水處理廠、垃圾填埋場和漫川污水處理廠建成運行,爭取并實施了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建成省市生態鎮14個、生態村27個,金錢河、銀花河、謝家河出境斷面水質穩定達標。
保護環境的理念深入人心,采取的有效措施接二連三。近五年來,山陽縣聚焦突出問題嚴管控、強治理,生態環境越管越優。嚴格落實《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秦嶺違建和“五亂”問題得到有效遏制,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動物,嚴厲打擊非法野生動物交易,完成小水電整治任務,生態優勢得到持續鞏固。13座小水電站整治任務全面完成,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成效明顯。
332天空氣優良天數,是全縣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的成績單。山陽縣嚴格落實落細河長制、林長制、田長制,實施污染減排項目67個、流域污染防治項目31個,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00平方公里,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連續5年超過332天,居全市前列。成功創建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十有縣”、省級生態強縣、省級生態園林縣城、省級森林城市。
推進民主法治 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黨的十八大以來,山陽縣堅持依法履職、綜合治理,持續用力改進作風,政府自身建設進一步加強,社會大局和諧穩定。全面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和國務院約法三章,積極推進政務公開、財務公開,“三公經費”支出累計下降17%。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政協民主監督,累計辦理市縣人大代表建議927件、政協提案628件,有效解決了一大批群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深入推進,審計監督和行政監察職能有效發揮。有力有效妥善處置了中村“8·12”突發特大自然災害,信訪維穩、司法調解、安全生產、治安防控等社會治理能力不斷提升。
十年來,一以貫之支持縣人大及其常委會依法履行職責,對“一府一委兩院”的監督持續加強。一以貫之支持縣政協充分發揮協商民主重要渠道和專門協商機構作用,協商民主建設持續加強。一以貫之支持法、檢“兩院”依法獨立行使職權,司法行為持續規范……
黨的建設不斷加強,加速了社會事業追趕超越發展、民主政治不斷進步。山陽縣高度重視社會事業和民生改善,先后建成縣中南校區、城區三中、縣醫院等一批社會事業項目,成功創建全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先進縣、省級教育強縣,高考二本以上上線人數連續八年位居全市第一。漫川大調《春之歌》走出國門,大型古典舞劇《槍魂》獲得“陜西省第七屆藝術節”劇目獎,省市一流的“三館”建成使用。社會管理不斷加強,連續四年實現“一控四降”和“三無”縣目標。四套班子團結共事、團結干事,人大、政協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在重大項目、城鎮建設、三產旅游和美麗鄉村建設等重點工作上,帶頭包抓、務實推進,作出了積極貢獻。
以文化人、以文培元、以文興業、以文聚力。山陽縣宣傳思想工作成效顯著,精神文明建設成果豐碩。狠抓理論學習不放松,扎實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和黨的十八大、黨的十九大精神“七進活動”,引導各級黨員干部捍衛“兩個確立”、做到“兩個維護”。幸福山陽大家唱、廣場納涼晚會等群眾性精神文明活動蓬勃開展,“說唱團”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農村有效做法全省推廣,“豐陽新聲”理論宣講品牌持續叫響。先后涌現出寧啟水、殷建行等一批模范人物,全縣上下見賢思齊、人心思進蔚然成風,干部群眾精神面貌煥然一新,追趕超越發展的正能量有效凝聚。
全面從嚴治黨 執政效能大幅提升
黨的十八大以來,山陽縣高標準組織開展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和黨史學習教育,創新實施為民服務代辦制全省推廣。建立實施“初始任職看能力、后續配備憑實績”的干部選用機制,注重在項目建設主戰場、新農村建設第一線識別、鍛煉、選用干部,全面催生出一支有激情、有活力、有干勁的干部隊伍。
全面加強黨的建設,不斷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毫不動搖地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繼續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貫徹落實好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山陽縣聚焦發展環境轉作風、優服務,政府效能越來越高。扎實推進法治政府建設,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政協民主監督和社會輿論監督。持續提升政府服務效能,縣政務服務大廳建成運行,整合政務服務進駐事項1036項,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劃轉213項,行政審批精簡率達62%,政務服務網辦率達96.5%。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強化行政監察、審計監督和績效管理,查處了一批政府系統違紀違法干部,鞏固和發展了戮力同心、干事創業的良好氛圍。
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山陽縣始終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強力推進“兩個責任”落到實處,創新推行“雙線”督查制度,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馳而不息糾正“四風”,干部作風持續好轉。
強化不敢腐的震懾,扎牢不能腐的籠子,增強不想腐的自覺。山陽縣落實“零容忍、無禁區、全覆蓋”的懲治腐敗要求,堅持有腐必懲、有貪必肅,查辦案件481件,黨政紀處分501人,移送司法機關26人,堅決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營造了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黨旗獵獵,初心如磐。展望新征程,全縣廣大干部群眾將全面加強黨的領導,扎實推進黨的建設,深化全面從嚴治黨,不斷夯實黨的執政根基,奮力打造“一都四區”示范縣、加快建設“五好山陽”。
策劃:張 培
組稿:朱 超 張 宏 張亞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