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通訊員 楊遠彥 齊 苗)近日,走進山陽縣中村鎮溝口社區產業大棚,一簇簇滑滑嫩嫩、大大小小的滑子菇在菌袋上探出了頭。今年以來,中村鎮溝口社區為扎實推進“三百四千”工程奮力趕超行動,溝口社區搶抓政策機遇,創新思路,壯大滑子菇產業規模,為廣大農民撐起“致富傘”。
滑子菇又叫珍珠菇,菌類中的珍稀品種,因表面附有一層黏液而得名“滑子菇”,不僅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而且具有提高免疫力、保護肝臟、美容減肥等功效。說起產業發展,當地群眾臉上露出了笑容。“我在家要照顧老人與孩子,不能出遠門。去年以來,我一直在這里務工,出菇最多的季節,一天能掙100多塊錢!”溝口社區四組村民朱開玲高興地說道。
要致富,看支部。為了讓村民富起來,早在2017年,溝口社區黨支部書記張建軍就一直在思考發展什么產業,先后嘗試種植過香菇、金耳、羊肚菌、代料木耳等,經過不斷的考察和試驗,結合當地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適宜發展中低溫型食用菌產業,于是最終確定種植利潤可觀、銷路不愁的滑子菇。說干就干,張建軍先是在社區附近親自試驗小規模種植,在獲得成功的基礎上,他帶領社區廣大群眾一起發展滑子菇種植。依托溝口社區股份經濟合作社,投資項目200多萬元,建成食用菌菌包加工、產品加工廠房,以工廠化菌袋生產為核心,輻射社區周邊食用菌栽培出菇基地。
為確保群眾增收致富,該基地采取“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已建成食用菌園區3個、大棚131個,引進延安菌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生產滑子菇50萬袋,年利潤可達160萬元。創新推出三項聯農帶農機制,入股企社有利金,公司免費提供生產技術、銷售渠道,合作社參與經營管理,利潤各占一半,村集體經濟合作社按分紅的60%帶動153戶脫貧戶、11戶監測戶分紅收入,40%發展集體經濟;流轉土地有租金,89戶農戶出租土地,年地租收入可達10萬多元;進園務工有薪金,帶動以脫貧戶為主的剩余勞動力121人,年付人工費115萬元。通過分紅、地租、勞務等方式,可實現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集體經濟增收10萬元以上。
產業發展技術是核心,銷路是保障。產業實行工廠化育種、規模化栽培,采用目前國內最先進的菌包自動化生產流水線,引進高溫滅菌、凈化車間接種、恒溫培養等先進工藝。另外,還建成實用技術培訓基地1個,培養幫帶土專家實用技術人才2名,幫扶困難群眾12戶。
為了把社區群眾牢牢鑲嵌在產業鏈上,股份經濟合作社集中力量拓寬銷路,對新采摘的滑子菇進行分揀,保證市場優質鮮菇供應,并按客商要求,對部分菌菇進行腌制、儲存后,換季銷售可提高產品附加值近30%,產品銷往河南、東北等地,這種“集體合作社+基地農戶+集中銷售”的運營模式,徹底打消了群眾的后顧之憂,實現了群眾的致富夢想。
目前,社區產業發展有滑子菇、羊肚菌、木耳等,已初步形成以滑子菇產業為主的食用菌產業園,占地面積270畝,年收益達20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