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朱 勛
立秋已過,但暑熱未消,來到群山環抱的法官鎮,與地表已達40多度高溫相比,“三變”改革奏出鄉村振興富民曲的熱浪,更引人關注。
法官鎮距山陽縣城48公里,有5218戶15424人,立足自然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當地把“三變”改革作為鄉村振興的重頭戲,積極探索“三變”改革推進路徑和方法,讓農民得到實惠,村集體經濟得到長足發展。
法官廟村是法官鎮實施“三變”改革的先行村。村上在“三變”改革中,持續深化“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三變”模式,先后創建產業示范基地2000畝,招商入駐企業3家,發展合作社12個,培育家庭農場6個?,F在全村經營性資產累計達到380.64萬元,村集體收益由“三變”改革實施前的零收益,達到目前81.5萬元。
如今,法官鎮五村一社區在“三變”改革中,村集體經濟都得到快速增長,增長最少的村,一年也有5~8萬元的經濟積累。村上有了集體經濟,就能集中資源及時扶持適合村民發展的增收項目。現在,全鎮有17家入駐企業、33個合作社、36個家庭農場和6個村集體合作組織。村村有企業、有基地,“支部領航、企業帶動、三產融合、農戶收益”和“戶無閑人、地無閑土”已成為法官鎮的常態局面。
今年以來,法官鎮在“三變”改革中,把發展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促進聯農帶農、拓寬群眾增收渠道的重要抓手,通過健全體制機制、分類規范提升、強化政策扶持等措施,并結合“三變”+鄉村旅游、“三變”+特色農業、“三變”+農旅融合和“三變”+合作共贏等四種模式,使廣大群眾從“單打獨斗”轉變為“合作生財”。
目前,法官鎮五村一社區中,各村班子都領辦有集體經濟實體,各村農戶也入股參與了相關企業。茶旅融合體驗區、茶文化主題餐廳和草編、藤編、竹編、釀酒等作坊,讓有條件的群眾都獲得了相應的利益。其中,趙家灣的茶旅融合體驗區就帶動15戶群眾年均增收4000元;山陽縣鑫鼎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吸納60名社員,入社后訂單種植、養殖或參與林果嫁接、修剪等勞務,每人年收入都不少于8000元;商洛圣度法官原鄉藝術寫生基地,帶動法官廟村7戶群眾戶均增收3000元。
“推進資源、資產、資金入股,讓群眾獲得財產性、經營性、工資性、轉移性4種收入。目前全鎮已建成茶葉、水稻、油菜、蓮菜、艾草、中藥材6個特色產業基地,帶動2100戶群眾入股分紅,直接解決就業1000多人,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法官鎮黨委書記雷丹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