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張 宏 鄭卓然
一條條銀線繞過金屬環,抽拉著線團高速轉動;縫紉機有節奏的咔嗒咔嗒聲,黑、白、藍、粉等顏色各異的襪子流水而過;一雙雙巧手針飛線舞,縫頭、定型作業有序……走進山陽縣銀花鎮銀花社區陜西千里足紡織有限公司,一派生產忙碌景象。在移民搬遷小區中心,這家工廠圓了許多家庭的致富夢。
“在這里上班,冬天不冷,夏天不熱,活也不重,每月能掙三四千元工資,工廠每天還給管兩頓飯,真是一件好事情。”從家里到工廠走路3分鐘時間,對于長期在家留守的王娜來說,確實是一件好事情。
4口之家,丈夫常年在外務工,兩個孩子一個12歲、一個8歲,為了培養孩子,王娜就一直閑在家中。社區工廠建起來后,王娜鼓起勇氣走進了車間。“我在工廠是車縫工種,就業一年時間了,現在成了老員工。”王娜說。
七八年前,這里還是另一番景象。社區污水靠蒸發,垃圾任風刮,不要說社區工廠,連像樣的店面都沒有一個。整個社區青壯勞動力外出,老弱病殘和婦女兒童,成了靠“補給”過日子的主力軍,以打麻將、諞閑傳來消磨時間。脫貧攻堅期間,鄉村規劃、產業布局、技能培訓、搬遷后扶等惠民政策相繼出臺,群眾的觀念也從“無事干”向“想事干”轉變。
2021年,山陽縣銀花鎮通過招商引資,引進陜西千里足紡織有限公司落戶銀花社區。該公司投入資金500多萬元,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建設8條生產線,購置生產設備96臺,其中織襪機74臺、定型機16臺、縫頭機6臺。實現月生產襪子100萬雙,產值100萬元,解決社區剩余勞動力就業70多人。
在銀花鎮鎮長毛燕看來,社區工廠是聯農帶農機制的催化劑,也是移民搬遷后扶的新引擎。
陜西千里足紡織有限公司生產廠長范先勇說:“我們公司創新研發,男襪、女襪、兒童襪等系列產品,目前產品暢銷全國各大城市,對口浙江外貿公司產品出口越南、菲律賓、印度等東南亞地區,市場供不應求。”
產品銷路暢,車間生產忙,工人收入高,這種良好的發展態勢,讓薪酬體系制度更加優化,多勞多得的市場經濟價值得到回歸。
留守人員進工廠,織出幸福新生活。“沒有想到工廠建到了家門口,現在不出遠門一年就能掙近4萬元,這日子越過越滋潤了。”38歲的周花瑞對社區工廠贊不絕口,她家就住在工廠對面的4樓,趴在窗子上都能看見車間里的機器。
曾經因兩個孩子上學,公公常年患病,周花瑞成了社區的貧困戶。公公離世后,周花瑞身上的擔子一下輕了起來,去年9月,她進工廠當起了擋車工,看12臺機器,負責換線、接線工作,每月最低工資3200元。“過去一分錢恨不得掰成八瓣花,行情送禮、家庭開支等總是為錢發愁。現在一年有幾萬元收入,說話都有底氣了。”周花瑞說。
據介紹,目前生產車間解決勞動力就業50人,帶動20多名群眾居家就業,他們將襪子帶回家翻面,每雙加工費2分錢,每人每天可翻面襪子8000雙,日收入可達160元。
“公司計劃3年內擴大規模,增加生產線至20條,預計織襪機增加至300臺,定型機增加至50臺,縫頭機增加至18臺,月生產襪子300萬雙,可帶動社區200多名搬遷群眾就業增收。”范先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