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張 宏 陳豐產
一陣嘰嘰喳喳的鳥叫聲,劃破了清晨的寧靜。山陽縣城最大的移民搬遷小區——豐東新區樓下,一縷縷熱氣騰空而起,一家家小吃獨具特色,學生、上班族、附近居民迎著早晨的第一縷陽光,從四面八方圍攏而來,讓城市的生活味道更加濃郁。
“水煎包子、豆腐腦”“廣東腸粉嘗一碗”“米皮、稀飯、肉夾饃”……小攤點商戶的叫賣聲此起彼伏、一張張真誠的笑臉、在朝霞中愈發燦爛。
以前,山陽縣豐東新區的大門前,由于群眾占道經營、亂搭亂建、亂擺亂賣,顯得雜亂無章,存在諸多安全隱患被城管部門按下了“暫停鍵”。
今年以來,山陽縣統籌鎮辦、村(社區)資源,迅速啟動“五小經濟”抓點示范工作,小商貿、小攤點成為解決易地搬遷群眾增收致富的一項重要舉措??h上相關部門在赴甘肅省東鄉縣考察學習易地搬遷后續就業幫扶經驗后,迅速啟動建設宏祥小區就業實訓基地,及時制定出臺《穩崗就業扶持辦法》,推動易地搬遷剩余勞動力創業就業增收致富。至此,小攤點、小商販在政府相關部門的監管下正式歸位,早市夜市再次按下“重啟鍵”。
“每五個攤位分成一個小組,推選一名組長,安排輪流值班。攤位衛生由攤主負責,每家配備一個垃圾桶,隨時清掃不留垃圾,每天收攤時用洗潔精清洗一次地面。”山陽縣城關街辦豐東新區社區居委會副主任汪炳智說,“有人氣就有市場,目前很多業主都有租門面、擺地攤的想法。”
在政策扶持上,山陽縣制定出臺《山陽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期間發展產業到戶扶持辦法》,對自主創業的脫貧戶、監測戶,按照創業補貼政策予以獎補;對自主發展小商小販、小吃攤點、小型作坊等,達不到創業補貼政策標準,但連續合法合規經營3個月以上,且脫貧戶增加家庭經營性收入1萬元、監測戶增加家庭經營性收入5000元以上的,給予一次性獎補。
政策東風進萬家,一石激起千層浪。據介紹,現在豐東新區宏祥小區登記在冊人數18970人,實際入住人口已經超過2萬人。目前,主動要求設點賣早餐的有25家,賣菜販運水果的有40多家,擺地攤銷售小商品的不計其數。
今年48歲的王河財,2019年從王閻鎮蠟燭山村搬遷進城,他一直在憂愁,離開了土地吃什么?搬到城里無業可從干什么?這種擔憂并非沒有道理??伤麤]有想到的是,政府早就在搬遷后持續幫扶上布下了“一盤棋”,縣人社局與培訓機構簽訂協議,加大對農民培訓力度,讓每一個人掌握一門“看家本領”。
2021年2月,王河財在政策激勵下,學會了水煎包、豆腐腦和胡辣湯的烹飪手藝后,在小區門口擺起了早餐攤點,他的營業額最初一天僅賣幾十元,現在每天已經突破300元。“我以前經常外出打工,不穩定,干一干、歇一歇,一年下來掙不了幾個錢?,F在經營一個小攤點,比在外面漂泊打工好多了,家里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王河財說。
實施易地搬遷后續幫扶,為留守人員“充電”賦能,提供更多的創業就業崗位,是山陽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舉措。
“政府免費為飲食從業者辦理健康證,還在小區中心位置規劃了3米寬、4米長的攤位54個,帶動65戶152名搬遷群眾經營小攤點實現增收。”汪炳智說。
小攤點衍生創業就業大舞臺,拓寬了群眾增收致富的渠道。3年前從小河口鎮搬遷而來的王家喜,萬萬沒有想到住到城里還能做投資少、風險小、門檻低的飲食生意。為了學到一門技術,王家喜專門讓妻子潘連梅學習腸粉制作,每天凌晨3點,他就與妻子起床備料、加工、出攤。“政府給搬遷群眾辦了大好事,我們擺攤才20多天,每天收入100多元,市場火起來了,以后生意會越來越好。”王家喜對未來的前景很自信。
在宏祥小區寬闊的人行道邊,黃漆框定的長方形攤位一字排開。清晨漂浮煙火氣,傍晚遍地小商品,一些七八十歲的老人手搖扇子,在乘涼中增加額外收入,他們說,黨的政策太好了,讓這些無勞動能力的人也搭上了幸福“末班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