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趙 倩
村民在艾草種植基地收割艾草
游客在秦嶺原鄉游玩
村民在茶園采茶
近年來,山陽縣法官鎮立足新發展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走“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協同發展之路,形成了“一村一品”各具特色、競相發展的現代農業產業新格局,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逐步變為現實。
特色產業結碩果
6月26日,筆者來到法官鎮法官廟村原生態艾草基地,只見漫山遍野的艾草在微風中搖擺,淡淡的艾草香沁人心脾。
“這幾天正是艾草的收割期,我們一共20多人,每人一天能掙100多塊錢。”法官廟村村民熊加才喝了一口水,擦了擦額頭的汗,又駕駛著收割機,穿梭在艾草田里。
不遠處,有的群眾揮動鐮刀割艾草,有的群眾在翻曬艾草,整個田野一片忙碌的景象。
“咱們法官氣候溫暖、濕潤,土地肥沃,特別適合種植艾草。今年氣溫升得比較遲,大概能收三茬,每畝地能收入三四千元!”丹山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徐文根說。
2020年,法官鎮通過招商引資引進丹山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法官廟村投資建設了1300畝原生態艾草基地和800平方米的艾草加工廠、艾產品體驗館。
“丹山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每年每畝650元的價格流轉了群眾的閑置土地,農戶能收租金,每天還有80元到150元的務工收入,由此帶動村民每月增收2000元以上。”法官廟村黨支部書記楊偉笑著說。
近年來,法官鎮牢牢抓住產業發展這一群眾致富增收的“牛鼻子”,以“企業+基地+農戶”的模式,發揮聯農帶農作用,新發展核桃2萬畝、茶葉1萬畝、中藥材8000畝、香菇基地5000平方米,形成了戶均核桃3畝、茶葉2畝、中藥材1畝“長中短”結合的“321”產業發展格局,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奠定了堅實基礎。
糧食生產上臺階
連日來,村民朱成寶一家趁著晴好天氣,忙著晾曬今年收獲的小麥。
“今年種了4畝麥子,前幾天都用機械收割到家了。這幾天天氣好,晾曬晾曬就可以裝倉入庫了。之前,我們加入了鑫鼎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它統一提供種子,政府還免費給大家發防治小麥條銹病的藥,還有技術員經常過來指導,我們種糧的積極性就特別高!”朱成寶說。
去年以來,法官鎮聯合縣農技中心、鑫鼎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舉辦小麥穗期“一噴三防”現場會等,不斷增強群眾種糧的積極性。
“群眾知道了小麥的科學種植與管理,為奪取全鎮夏糧增收奠定了堅實基礎。”法官鎮農綜站負責人陳文斌說。
為了增加農戶收入,法官鎮大力推廣“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合作模式,及時組織農技人員指導農戶利用現有土地種植大豆、玉米、油菜、芝麻等農作物。為減輕農戶負擔,鎮上統一為農戶提供種子。同時,企業簽訂收購協議,統一以市場價回收,為群眾發展糧食作物吃下了“定心丸”。
據統計,2021年冬季,全鎮種植小麥5700多畝。目前,全鎮春播大豆734畝,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1000多畝。鎮上及時指導群眾調整產業結構,群眾增產增收明顯。
“下一步,我們將加快推進丹山源農業科技園項目落地生根,加速產業成鏈成群,努力將每一農戶鑲嵌在我們的產業鏈上,讓他們穩步增收致富。”法官鎮鎮長黃銘說。
文旅融合展新貌
“再拍一張!這個茶山太漂亮了,穿上這個衣服,感覺自己真的是一個采茶的小姑娘。”正在游玩的游客小楠興奮地說。
法官鎮大寺廟村天竺源產業有限公司的茶園里,梯田錯落有致,茶樹整齊劃一。月亮灣茶莊里,剛泡開的新茶散發著淡淡的清香。路兩邊爭相開放的玫瑰、迎風搖曳的格桑花……吸引著游客觀光打卡、拍照留念。
為了提高知名度,吸引眾多游客前來旅游體驗,法官鎮在做好茶產業的同時,結合整流域人居環境整治,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完成過境高速路、黃漫路、法延路沿線民居墻面改造提升、綠化美化,重點打造瑞君生態觀光園、丹山源產業觀光園、高山茶葉觀光園,正在開展鎮區商鋪立面改造、茶文化主題餐廳打造,加快建設生態停車場和山宿居、姚家院子民宿,全力推進法官鎮經濟社會發展。
目前,法官鎮已種植茶葉1萬多畝,游客來到法官鎮,可以品嘗特色產品,觀賞田園風光,也可在附近體驗茶葉采摘、露營燒烤、親子互動等體驗活動。
“依托月亮灣、荷塘、梯田的生態環境和躍進渠的紅色資源,以美麗鄉村、田園風光為背景,聚焦農旅融合、文旅融合、三產融合小鎮目標,多舉措加速推進產業提質增效。我們有信心有決心將茶葉打造成助力鄉村振興的‘綠色寶藏’,傾力把法官鎮打造成城鎮、旅游、產業、生態、文化‘五位一體’深度融合的旅游特色名鎮。”法官鎮黨委書記雷丹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