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肖 云
初夏晌午,山陽縣漫川關鎮板廟村移民小區掩映在濃郁的綠意中,村支書程伊洲頂著日頭,急匆匆趕往村民鞏正明家,他請了當地法官入戶,希望在不違反法律的情況下,能解凍鞏正明部分銀行卡,以保障其基本生活。
前不久,因為一場債務糾紛,年近七旬的退伍老兵鞏正明名下所有的銀行卡被縣法院凍結,生活受到嚴重影響,面臨返貧的風險。程伊洲說:“得知情況后,我立即向鎮領導匯報,聯系法院上門了解情況,申請解凍部分資金。”
申請提交成功,程伊洲長長舒了口氣。“防返貧動態監測是目前村上的重點工作,我們必須牢牢守住脫貧成果,不讓一個人返貧。”
板廟村距離漫川關鎮20公里,地處鄖嶺深山,轄8個村民小組,628戶1699人。曾經,村民因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生產生活條件十分艱苦。
“這里曾是一片荒灘。”程伊洲指著板廟移民小區說,過去,村民大多散居在溝溝岔岔,有些還在滑坡體,住房安全無法保障。2016年,板廟移民小區建成,遷入304戶699人,還在周邊修建了休閑廣場、農家書屋、紅白理事會、幸福院,同時,修通6條水泥路,新建12座便民橋,村民居住環境得到極大改善。
“從溝里搬出來,沒有了田地,買把蔥都要錢,可錢從哪來呢?”村民的疑惑也是程伊洲的擔憂。
板廟村植被茂密,生態良好,水資源十分豐富。程伊洲打起了水的主意,他興沖沖找到曾經的工友、后來在西安成功創業的祝逢才。“我就問他,我們這兒有一股子好水,很有開發價值,想不想回來發展?”祝逢才的內心產生矛盾,他想回來,但大山的閉塞又讓他退縮。程伊洲拍著胸脯承諾:“一切外圍事務由村上保障解決!”他帶著祝逢才去縣上爭取資金、辦理手續,跑了十幾趟。2016年,投資3200多萬元的陜西天竺飲品有限公司正式投產。按照資源有償使用的原則,公司每年向村集體分紅5萬元。
產業的聚集效應很快顯現。經過多方考察、科學論證,板廟村能人陳祖山也投資500萬元建起冷水魚養殖場。“村上以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資金入股,為該養殖場修筑河堤700米,年分紅近9萬元。”程伊洲說,在項目入股的基礎上,村集體還利用20萬元互助資金入股,同時,村上投資3萬元為陳祖山建立的紅白理事會購置器具,理事會每年向村集體上交5000元。
變資源為資產,發展能人經濟;變產權為股權,村企深度融合;變資金為股金,助推企業發展。這種探索集體經濟發展的模式,“支部引領、企業帶動、能人助力、貧困戶參與”的創新思路,增加了就業崗位,帶動了群眾增收,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先后被中央電視臺、陜西電視臺等10多家媒體宣傳報道。
2017年正月,程伊洲騎摩托車入戶時,不慎摔了一跤導致右腳骨折。到醫院后,他打了石膏就著急要走,不顧醫生和親友勸告。“當時正值脫貧攻堅的關鍵期,任務重,壓力大,村上一大攤子事,離開一天都不行啊!”由于沒得到充分的休息,程伊洲的腳傷拖了一年才好。
目前,程伊洲還帶領全村發展中藥材900多畝,成立4個專業合作社,產業一個個落地生根,昔日的貧困村終于有了充實的家底。
程伊洲曾被山陽縣評為脫貧攻堅優秀村干部,先后被授予山陽縣勞動模范、山陽縣道德模范榮譽稱號。2021年被評為商洛市優秀黨務工作者,2022年被評為陜西省勞動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