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謝非 王倩
山陽縣十里鋪街辦高一移民小區于2018年建成,目前共有搬遷群眾750戶2783人,小區居民來自4個鎮辦19個村,如何做好小區管理,讓搬遷群眾能夠快速適應小區生活,并能安居樂業,成了社區工作的首要任務。
精細管理強融入
“老李,今天幫你家整理好衛生了,以后要保持好啊!”2棟樓2單元的文明引導員楊守芳說。居民李仕剛妻子智力殘疾,家中環境衛生一直不好,楊守芳在走訪中發現后,經常上門與老李交流談心,幫忙打掃家里,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如今李仕剛家已經較過去改善很多。
高一移民小區從平日管理中探索建立了“片區長+樓棟長+單元長+黨員中心戶長”和“防返貧監測員+就業管理員+文明引導員+民事調解員”的四長四員網格管理服務體系。“其中文明引導員是根據小區實際情況需求,我們在2021年新增加的崗位,如今我們總共有27名文明引導員在小區服務。”十里鋪街辦人大主席、高一社區包扶干部柳飛介紹:“由于小區居民來自各個鎮辦,過去在農村生活的不良習慣還難以改正,這個時候,我們的文明引導員就及時發現問題,并上門提出改正意見,讓搬遷群眾快速地融入小區生活中來。”
小區里“四長四員”網格管理服務體系不僅搭建了樓道內對接群眾、上通下達的紐帶和橋梁,還能服務群眾“關懷到戶、精準到人”,讓搬遷群眾在小區生活得有底氣、有品質、有尊嚴。
做優服務暖民心
為了方便小區居民辦理各種業務,高一移民小區里設立便民服務中心,開展“一站式”服務,建立搬遷群眾低保、臨時救助等惠民政策“互評互認代辦”機制,讓搬遷群眾少跑腿、讓幫扶干部幫忙辦,實現了群眾辦事不出安置點,業務照樣辦、及時辦。
近年來,按照“遷出地管林和地,遷入地管人和事”的要求,山陽縣十里鋪街辦聚力優服務、解民困、促融入,實現了群眾搬得出、穩得住的目標。今年以來,采取“五抓”措施,全力做好移民搬遷后續服務工作,讓搬遷群眾在搬遷小區生活得安心、舒心、稱心。
創業就業促增收
走進高一移民小區內的社區工廠,只見幾十名女工腳踩縫紉機,快速縫制手里的服裝。自從小區里有了社區工廠,搬遷來的農村婦女就有了就業機會,“華麗轉身”為上班族,家里也多了一份穩定收入。
郭華麗就是其中的一位女工,2015年,她家告別了大山溝,搬進了小區里的樓房。丈夫平日外出務工,她在家照顧兩個孩子上學。在社區工廠的2年多時間,每個月能收入3000多元。
小區內建立勞務工作站將小區1794名勞動力分為技能創業、勞務輸出、臨時零工、傳統務農4種類型,采取提供就業信息、舉辦招聘會、訂單式輸送、技術培訓、社區工廠吸收、公益崗安置等方式,促進搬遷群眾就業,帶動群眾增收。今年以來,小區已經舉辦技能培訓6期,接受培訓人數300多人,組織勞務輸出1146人,社區工廠就業25人,公益崗位就業11人,實現小區居民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