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下方便多了,小區便民服務中心也能申請低保和臨時救助,不用再跑回老家辦理了。”山陽縣十里鋪街辦花古墓村四組群眾楊治平拿著剛領到的低保金興奮地說道。
楊治平在2018年9月搬遷到十里鋪街辦高一移民小區,從山里搬進城里讓全家高興了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想到現在的移民小區生活這么方便,小區里各項公共基礎設施一應俱全。這比以前住山里買袋鹽都要跑十幾里路方便的不是一點呀!”談起移民搬遷前后的事,楊治平說得最多的一句就是“多虧了黨的好政策”。
近年來,按照“遷出地管林和地,遷入地管人和事”的要求,山陽縣十里鋪街辦聚力優服務、解民困、促融入、全力做好移民搬遷群眾后續服務工作,實現了群眾搬得出、穩得住的目標。今年以來,創新工作機制,以“六抓”持續推進搬遷群眾服務管理,讓搬遷群眾在搬遷小區生活得安心、舒心、稱心。
抓黨建引領聚合力。小區建成伊始,及時組建小區黨支部,按程序轉接32名遷入黨員組織關系,實行統一管理;嚴格落實“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組織生活會等制度,組織開展“亮身份、作表率、辦實事、樹形象”活動,將小區全體黨員以樓棟為單位,實行網格化管理,常態化參與疫情防控、矛盾排查、就業培訓、社區管理等工作,充分發揮社區黨員“兩個作用”。
抓設施建設強基礎。以打造“環境優美、配套完善、功能齊全、宜居宜業”小區為目標,建設社區工廠,黨群服務中心、幼兒園、衛生室、電商服務中心、婦女兒童之家、公共衛生間等公共服務設施,文體廣場、燈光球場、公共浴室、直飲水站、公交車站、超市、網吧、餐館等便民服務設施,讓搬遷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上學就醫、乘車購物、健身娛樂、打工掙錢。
抓監測幫扶消風險。將移民小區750戶搬遷群眾全部納入防返貧監測范圍,以小區監測為主,遷出地監測為輔,在過渡期內實行遷入地、遷出地“雙監測”,將轄區劃分為12個片區,由49個網格員開展常態化全覆蓋監測,做到不漏一戶、不漏一人。
在動態監測中,按照縣大數據申報、熱線電話、行業部門反饋“線上三報”,網格員每周排查、農戶自主申請、各級督辦反饋交辦“線下三報”六種途徑及時發現問題,今年以來共排查各類問題28件,經對標核實研判,嚴格程序納入,新增重點監測戶2戶,潛在風險戶4戶。在動態幫扶中,對重點監測戶綜合施策幫,對潛在風險戶對標補短幫,對一般脫貧戶常態包聯幫。對重點監測戶、潛在風險戶,由“四支隊伍”實行一對一幫扶,責任唯一,一管到底,直至消除風險。
抓創業就業促增收。通過網格員入戶走訪,將小區1794名勞動力分為技能創業、勞務輸出、臨時零工、傳統務農四種類型,采取提供就業信息、舉辦招聘會、訂單式輸送、技術培訓、社區工廠吸收、公益崗安置等方式,促進搬遷群眾就業,帶動群眾增收。今年以來,舉辦技能培訓6期、300余人,有組織勞務輸出12次1146人,自主創業31人,技能就業581人,社區工廠就業25人,公益崗安置11人,確保穩得住、能致富。
抓社區融入暖民心。設立便民服務中心,開展“一站式”服務。針對搬遷群眾在搬遷地無法正常申報低保、臨時救助等問題,推行了“互評互認代辦”機制,讓搬遷群眾少跑腿、讓幫扶干部幫忙辦,讓數據信息多跑路,確保了群眾及時、便捷地享受到黨的惠民政策。
抓精細管理優服務。探索建立“片區長+樓棟長+單元長+黨員中心戶長”和“防返貧監測員+就業管理員+文明引導員+民事調解員”的四長四員網格管理服務體系,搭建對接群眾、上通下達的紐帶和橋梁,服務群眾“關懷到戶、精準到人”,讓搬遷群眾在小區生活得有底氣、有品質、有尊嚴。
通過全面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下半篇文章”,十里鋪街道易地搬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柳飛 陸新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