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張宏
1月6日,正遇寒潮來襲,山陽縣延坪鎮西河村海拔1100米的深山里,坡上已披薄雪,河溝又結厚冰。但嚴寒阻擋不了西河村五組村民王光升的干活熱情,一大早,他就和妻子楊慶芳忙著打理著房臺上堆放的中藥材。
王光升一家曾是村里出了名的貧困戶。如今,他流轉土地實施林藥立體種植達140多畝,年收入50萬元以上。由靠天吃飯到靠山吃飯,窮了幾十年的王光升,嘗到了綠色產業的甜頭。
近年來,山陽縣在精準脫貧規劃中,精心呵護每一座秀美青山,因地制宜勾畫出藥、果、菌、畜等綠色產業藍圖,贏得了一座座“金山銀山”。
坡嶺長滿了““搖錢樹搖錢樹”
站在黃花嶺上,指著嶺南嶺北滿目“綠色銀行”,南寬坪鎮甘溝村支部書記李業宏樂呵呵地說:“板栗林下套種茶樹,春季采茶,秋季收果,賺錢就是快。”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陽,走綠色發展之路,只能在山上做文章。因而,強藥、穩果、擴菌、優畜成為縣委、縣政府的精深布局。在推動林果產業規模化發展上,山陽縣創新龍頭企業、合作社、能人大戶“三大帶動”,推行金融幫扶、科技幫扶、銷售幫扶“三大創新”的“三帶三創”產業扶貧模式。
生態帶來效益,實干換來榮譽。據了解,山陽縣以核桃、板栗為主的經濟林產業面積達133.68萬畝,其中核桃65.3萬畝、板栗50.3萬畝,桃、櫻桃等水雜果18.08萬畝,林果產業實現年產值5.9億元,帶動貧困戶2.5萬戶,戶均增收3500元左右。發展林下種植、養殖為主的林下經濟產業,帶動貧困戶8600戶,戶均收入2000元。
撂荒地生出了““金疙瘩金疙瘩”
“幾十年前為了解決吃飯問題,村民到處開荒種糧,結果越是破壞越是窮,薄地根本長不出好莊稼。”以前生態破壞的欠賬,王光升用了幾十年的摸索,終于算清了。
10年前,只有小學文化程度的王光升,就開始在自己地里試種藥材,收成比種莊稼好幾倍。3年前,王光升又爭取扶貧貸款10萬元,流轉土地140畝,在斜坡沙地栽培天麻,在撂荒地種植蒼術、白芨、柴胡等中藥材。
“別看這些不長糧食的薄地,刨出來的全是‘金疙瘩’。”王光升說。在山陽,像老王一樣依靠中藥材種植的成功事例還很多。為了扶持中藥材產業,山陽縣爭取資金500萬元,用于示范基地建設、動物性中藥材發展、野生中藥材撫育管護等補助,將林產業推向“快車道”。“十三五”期間,山陽縣累計中藥材面積發展到54.29萬畝,年產值近20億元,農村人均藥業純收入近3000元,帶動貧困戶3.1萬戶,戶均增收8000元。
老百姓端上了““生態碗生態碗”
為管好山林,保護資源,讓生態效益持續放大,群眾收入不斷增加,山陽縣選聘1714名群眾轉型為生態護林員,端起了“生態碗”,年發放護林員工資900多萬元,戶均年增收5280元。兌現生態效益補償42193戶222.3萬畝2393.1萬元,涉及貧困戶11939戶60.3萬畝534.1萬元,戶均增收447元。
念好“山字經”,打出“特色牌”。山陽依托生態優勢,開發旅游項目,讓不少群眾又吃上“旅游飯”。“幾年前,誰能想到我們這還能成為旅游打卡地。”法官鎮法官廟村姚麗說,這幾年,她家的紅薯粉條總被游客爭相購買,山里貨在家門口就能賣上好價錢。生態旅游讓這個曾經的貧困戶,年收入由2萬元增長到8萬元,如今成為致富帶頭人。
據了解,山陽縣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全縣發展農家樂集群4處,150多戶,家庭旅館100多家,酒店、賓館、民宿總數750多家。年接待游客超90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超5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