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曾亮張陽)如何培育壯大村集體經濟,近年來,山陽縣按照“黨旗引領、大力扶持、多元發展”的思路,依托金雞扶貧產業園、農光互補產業園項目,整合涉農資金,探索推行“2+X”模式,多核驅動集體經濟換新顏,激發脫貧攻堅內生動力,促進貧困群眾增收。
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為契機,山陽縣召開“黨旗引領脫貧路”主題實踐活動現場觀摩推進會,通過村干部集體亮相促履職、現場學經驗,交流互鑒、共促共進。依托小河袁家溝紅色教育基地和縣黨性教育中心等資源,開發“紅色課堂”,開展“三重三亮”活動,引導廣大黨員踐行初心使命,形成學有榜樣、趕有目標濃厚氛圍。
招商引進北京德青源金雞扶貧項目和江蘇中利騰輝光伏扶貧項目,精心打造“金雞”“光伏”兩大產業園,點燃發展新引擎,為貧困村和集體經濟薄弱村配資入股、認購確權和定額分紅,形成原始積累。同時,該縣出臺管理辦法,明確村集體收益70%用于聘請公益性崗位,實行鎮聘村用村考核,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通過勞動獲得報酬,對于家庭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給予收益分紅,既解決了“第一桶金”問題,又提高了貧困群眾參與度,更加強了村級公共服務管理。
在金雞扶貧產業園和“農光互補”產業園帶動增收實現原始積累后,再給每個貧困村安排80萬元村集體經濟發展扶持資金,實施縣、鎮、村三級聯動,分類指導、鼓勵各村發展一村一品,重點發展藥菌果畜四大全產業鏈產業,因地制宜發展茶葉、中蜂、光伏、旅游等產業,大力發展技能就業和電子商務產業,助推各村自主發展壯大1至2項村集體經濟,形成中村鎮扶貧公司異地置業型、法官廟村秦嶺原鄉旅游型、板廟村泉水資源資產型等十大路徑,初步實現了企業發展、集體增收、群眾致富“三位一體”的共贏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