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棒經過自動裝袋后將被運往高溫滅菌區
在食用菌產業蓬勃發展的今天,菌棒作為香菇等食用菌生長的“搖籃”,其生產工藝直接影響著食品安全與農業效益。4月10日,記者走進位于商南縣富水鎮茶坊村的智慧農業食用菌產業園,揭秘園區自動化香菇菌棒生產線,這條機械化、標準化的生產線如何賦能現代化農業。
進入生產車間,混合木屑的清香撲面而來。負責人姚得紅介紹,一根合格菌棒需經歷木屑攪拌、自動裝袋、高溫滅菌、無菌接種、恒溫培育五大環節。
這里的每一支香菇菌棒都是由花梨木屑、麥麩、石灰和石膏按比例混合組成。在自動化香菇菌棒生產線的木屑攪拌區,這些原料要先后接受兩輪精準機械攪拌,確保充分混合。與以往人工拌料相比,機械化攪拌極大地提高了原料配比的精準度,為優質菌棒的生產奠定了基礎。
經過精確配比的原料,通過傳送帶被輸送至自動裝袋區的5臺全自動裝袋機。這條自動化生產線產能驚人,日產菌棒5萬支,且全程自動化操作,保證了每根菌棒長度、重量一致,精密度極高,為后續的菌絲培養創造了絕佳條件。
在自動裝袋區,工人范海蘭正專注地盯著傳送帶上已裝袋的菌棒,不時用手翻動調整,確保菌棒有序擺放在架子上,隨后由叉車運往高溫滅菌區。“我就是附近的村民,每天騎車幾分鐘來上班,在廠里工作兩年了。這里是計件工資,多勞多得,平均每天能掙100多元。”范海蘭笑著說。
進入高溫滅菌區,制作好的菌棒被送入滅菌柜,經過120℃的高溫滅菌處理,整個過程從進柜到出柜僅需8小時。與通常需要36小時以上的傳統手工滅菌方法相比,不僅效率大幅提升,滅菌效果也更勝一籌。
經過高溫滅菌的菌棒,須在無菌凈化車間冷卻后才能接種。傳統的化學藥品消毒方式易造成殘留污染,壞袋率也較高。而該園區的凈化間采用臭氧、新風系統和紫外線燈進行無污染消毒,有效保障了接種環節零感染。
在自動化香菇菌棒生產線的菌種冷藏區,儲存著由產業園團隊自主研發的秦嶺三號香菇母種。該母種年可生產600萬公斤優質香菇菌種,除滿足園區自身需求外,還向周邊農戶供應,助力他們提高香菇產量。
生產線的最后是恒溫培育區,通過智慧管控中心系統,可一鍵連接園區16個養菌棚、28個恒溫出菇棚,實時監測到每個大棚內的溫度、濕度、光照和二氧化碳濃度,并將溫度恒定控制在23℃,為菌絲生長營造最適宜的環境。
得益于先進的生產工藝和科學管理,該園區生產的菌棒高產優質。并且,根據市場和菇農需求,可提供高溫滅菌后的菌棒、四孔相連菌棒、菌絲長滿的全白棒、轉色完成的成品棒4種不同類型的菌棒。
在養菌棚后方,占地40畝的28個恒溫出菇棚格外引人注目。棚內恒溫控制,打破了季節限制,實現全年出菇。這些恒溫出菇棚不僅是園區菌種研發的試驗田,還結合商南豐富的旅游文化資源,借助茶旅融合、康養融合、農旅融合,開發香菇采摘體驗和研學項目,有力推動了食用菌產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為了響應科技興產的號召,減少森林砍伐,提高香菇栽培的成功率,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增加農戶收入,我們投資5000萬元打造了這條占地96畝、年產1500萬支菌棒的自動化香菇菌棒生產線,目前為當地60多名群眾提供了穩定的就業崗位。”姚得紅說,“以前傳統的方法,靠老師傳經驗;如今靠自動化、智能化和數據化,農業生產模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從傳統農業的“靠天吃飯”到現代化工廠的精準掌控,商南縣智慧農業食用菌產業園的自動化香菇菌棒生產線,生動展現了農業工業化的實踐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