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通訊員 陳 亮)近年來,商南縣以現代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筑基、品牌賦能、治理增效”為主線,創新構建“設施全域覆蓋、服務精準觸達、資源跨界融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走出了一條具有縣域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強基固本筑體系。縣財政投資1.1億元,建成縣文化藝術中心,建設濱河休閑書吧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間19個,提檔升級鎮級文化站10個,打造村級標準化文化服務中心128個,構建“縣有核心、鎮有樞紐、村有節點”的設施網絡。開發“云端文化超市”智慧平臺,集成場館預約、慕課學習等功能,推出“群眾點單”服務模式,年配送電影、演出等服務200余場次。創新“財政保基本+社會促提升”機制,爭取溧商協作資金建成商洛首個智慧圖書館,引導企業冠名文化賽事,形成政府主導、多元參與的投入格局。
融合創新樹品牌。設立12個非遺工坊,培育100名傳承人,出版《商南花燈彩詞》《商南民歌與花燈》等專著,推出花燈盲盒、民歌數字唱片等文創產品,創作、改編商南民歌、商南花燈等非遺作品20余項,實現非遺活態傳承與市場價值雙提升。打造開茶節、秦嶺蘭花節等文旅IP,設計“非遺研學”“紅色劇本殺”等沉浸式體驗,培育特色文旅品牌10個,帶動2024年旅游消費 52.52 億元,同比增長29.71%,形成“文化引流—產業增值”的良性循環。組建“陜鄂豫”三省文化協作聯盟,共建數字資源庫、共辦文藝展演、共推精品線路,年互換游客超2萬人次,實現區域文化資源共享共贏。
共建共享優生態。創設“周末小劇場”“百姓大舞臺”,創作《四大名城新畫卷》《春風吹綠茶園村》《丹江號子》《帶你去商南》等文藝精品30余部,年均舉辦群眾自編自演活動150場,培育基層文藝團隊50支,形成“政府搭臺、群眾創演”的文化生態。實施“文化名家駐村計劃”,建立5個大師工作室,開展“鄉村文化能人”培訓,年培育非遺骨干、廣場舞領隊等800人次,激活基層文化內生動力。出臺全省首個《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指南》,將設施利用率、群眾滿意度納入考核內容,以制度保障服務的可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