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李瀟 何昕
周明(左)向種植戶介紹菌種情況
清明節前,是羊肚菌采摘的繁忙時節。3月21日,在商南縣過風樓鎮太平莊村的羊肚菌種植基地,一排排長數十米的菌床上,一朵朵羊肚菌豐盈飽滿,甚是喜人。幾十名工人穿梭在大棚中,只見他們左手扶著羊肚菌,右手拿著小刀輕輕割斷菇腿,一顆顆新鮮的羊肚菌就這樣被成功采下。
“羊肚菌顏色變黑,菇頭紋理清晰,菇腿上下一樣粗,說明成熟了,可以收割……”基地負責人周明全程跟蹤指導。
從一個不曾涉足農業領域的門外漢,到成為羊肚菌種植行業內的“土專家”,短短幾年時間,周明完成了華麗蛻變,不僅實現了創業的夢想,還帶動了廣大村民共同致富。
2012年,26歲的周明已經在建材行業做得風生水起,當他無意中得知老家趙川的山上生長著許多野生的羊肚菌,這種菌不但營養價值高,而且價錢也高,但是在當時人工不可栽培,周明便時刻關注著羊肚菌的發展勢頭。一年后,通過媒體他看到四川有人工栽培技術,種植羊肚菌這條路在周明面前變得清晰了。
經過3年持續關注,周明先后多次去四川、湖北考察、學技術,2016年,他在城關街道捉馬溝村流轉了5畝土地,實驗種植羊肚菌,在經驗不足、技術不成熟的情況下,結果是投入和產出持平。2017年,周明創立了商南縣仙珍御品羊肚菌專業合作社,和人合伙在富水鎮王家莊村種植了100畝羊肚菌,然而由于管護不當,周明直接賠了六七十萬元。
“本應該能掙100多萬元的,由于我沒有掌握應對高溫天氣的技術,結果賠得底朝天,當時真是萬念俱灰呀!”回想起這場劫難,周明苦澀地笑道。
2018年,沒有被困難打倒的周明又在城關街道十里鋪村種植了30畝羊肚菌,這一次喜獲豐收的同時,周明也研究出了一套應對商南本地氣候的管理模式。經過3年穩定發展,羊肚菌的畝產量逐年穩定增收,加上市場前景廣闊,有不少種植戶前來向他請教羊肚菌的種植技術,周明毫無保留地為他們答疑解惑,有時還親自去種植基地指導。
湘河鎮人湯虎是周明所帶的徒弟之一,他2020年開始跟著周明種植羊肚菌,從一開始的5畝到現在的十幾畝,每年都能獲得可觀的利潤。“我師父做事特別靠譜,我們遇到任何問題,他都是隨叫隨到,跟著他干,準沒錯。”說起周明他贊不絕口。
周明介紹,正常情況下,種植羊肚菌每畝有1萬元以上的純收入,利潤不算低。從2020年到現在,全縣有20多人向他拜師學藝,靠種植羊肚菌都已經發家致富。
但據統計,全縣今年總共種植羊肚菌只有500畝左右,為什么從事這一行的人不多呢?甚至虧損的人更是不計其數呢?周明告訴筆者,主要有技術門檻高、投入大、風險高三個方面原因。
“一定要帶動大家共同致富!”懷揣這樣的信念,周明不斷探索學習,逐漸掌握了制作菌種的技術,從今年開始,基地種植用的都是自己制作的菌種。“我們的羊肚菌一般清明節前基本就采收結束了,為了更好地利用土地,緊接著就開始種植早玉米,絲毫不影響農作物的種植,這種‘菌糧輪種’的種植模式,進一步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周明說。
他還通過“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通過提供菌種、幫助解決技術難題、訂單收購等多種形式,與周邊農戶建立起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不斷發展羊肚菌種植大戶,一年可直接或間接帶動基地周邊2000多個村民就業,他也被人稱為羊肚菌種植“大王”。
讓青春在田野上奮斗。周明說:“作為一名85后青年,‘領頭雁’‘帶路人’‘主心骨’都不是我的標簽,我只是一個鄉村振興路上的‘追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