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通訊員 陶信全 李治軍)12月22日,走進商南縣試馬鎮觀音堂村安家溝組的草莓大棚,一壟壟草莓苗綠意盎然,層層疊疊的綠葉下是一顆顆鮮紅飽滿的草莓,游客三三兩兩邊摘邊嘗。
“一共有5個大棚,1個大棚平均產量1000公斤,效益10萬元左右,除去成本和人工,一個大棚的純利潤有6萬元,還帶動10多人務工,人均年增收3000元。”承建草莓大棚的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吳厚志介紹。
今年以來,商南縣按照“產業化、綠色化、景區化、品牌化”思路,強化政策支持,著力保障要素、防控風險,持續發展現代農業產業,有力支撐脫貧群眾穩定增收。
商南縣為加速產業振興,制定了《商南縣2023年產業振興工作方案》《關于進一步做好產業發展工作的通知》,確定全年產業發展目標,細化分解了任務。依據《商南縣鄉村產業振興規劃》,按照“一鎮一業、一村一品”思路,積極推進茶葉、食用菌、狝猴桃、核桃、板栗、中藥材、畜禽、冷泉魚等產業發展,加速特色產業規模化、集群化發展。在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周邊,引導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因地制宜建設規模化產業基地或產業園區,既發展了產業,又能帶動搬遷群眾就近就業。
今年,商南縣大力實施產業幫扶,共安排產業項目105個,投入資金13748萬元。加強金融幫扶,截至10月底,共有618名脫貧人口辦理了小額信貸,貸款金額共計3.08億元,均用于脫貧群眾發展產業。強化技術服務和培訓,積極組織專業技術人員深入村組田間地頭開展技術指導服務,發放惠農政策、產業發展技術要點等宣傳手冊1500多份;舉辦高素質農民培訓4期、培訓238人,開展天麻等實用技術培訓548人,開展致富帶頭人培訓4期372人,舉辦農民專業合作社輔導員培訓1期,培訓48人,有力提升了群眾的生產、經營、管理、營銷等能力。
在產業發展中,商南縣制定了《關于加強產業發展風險防范工作的指導意見》,建立完善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的產業風險防控機制,指導鎮村做好風險防范。制定了《商南縣農業防災減災保豐收預案》,組織技術人員及時開展生產指導,最大程度減少災害損失,努力化解產業選擇、自然災害、技術應用等易發風險。全面推廣特色農業保險,加大保險覆蓋范圍和勘察理賠力度,保證有投保意愿的脫貧戶、監測對象愿保盡保,截至11月底已理賠2007起,賠款799.93萬元。
截至目前,商南縣新建茶園2萬畝,改造提升茶園1萬畝;種植食用菌1億袋;新建狝猴桃基地500畝,改造提升1000畝;養殖生豬37萬頭、禽類350萬只、中華蜂3500箱、水產品450萬尾。建成市級以上現代農業園區25個、特色產業基地285個。商南縣共有9375戶脫貧戶自主發展了產業,有178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土地流轉、入股分紅、基地務工等方式帶動群眾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