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南縣地處秦嶺東南麓之陜、豫、鄂三省交界處,境內屬低矮山區,丹江橫貫東西,氣候溫和,山川秀美,居民多為明清江南移民后裔,使得這里自然成為東西民風匯集區域與南北文化交融地帶。商南油桐和民間傳統榨油工藝堪稱當地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商南油桐
油桐屬大戟科,落葉喬木,高3—8米,因樹葉似梧桐、種子可榨油而得名,是我國特有經濟林木,在商南俗稱“桐子樹”,分布極廣,有著千年以上的栽培歷史,屬“商南三寶”(油桐、生漆、龍須草)之首。
商南縣的油桐主要分布在丹江兩岸和丹北地區,是舊時山區農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搖錢樹與重要經濟來源。據1978年全國油桐會議統計資料,全國10萬畝以上的大縣有47個,商南縣位列第7名,是陜西僅有的一個入圍達標縣。《國民經濟資料》顯示,1986年全縣油桐已達25萬畝,年產桐子241萬公斤,生產桐油75萬公斤。
桐子樹谷雨(4月份)前后開花,花瓣為白色間有淡紅色條紋,先葉開放。當地有“窮人莫聽富人哄,桐子開花正下種”俗諺和歌謠,歷史上不少文人墨客留有《桐花》《老桐樹》等不朽詩章。1995年3月10日,縣委、縣政府研究確定了“以桐花作為商南縣花”的決議,并將桐花圖案雕刻在縣標底座之上。
油桐全身都是寶。桐樹本身即是良好的木材與建材,其根、葉、花、果殼及油可入藥。根能消積驅蟲,祛風利濕,用于蛔蟲病、食積腹脹、風濕筋骨痛、濕氣水腫;葉能解毒、殺蟲,外用治瘡瘍、癬疥;花能清熱解毒、生肌,外用治燒燙傷;桐子殼和油餅是肥效很高的優質肥料,并有防治地下蟲害和改良土壤的效果;果殼可制活性炭,炭灰可熬制土堿;老葉切碎搗爛,水浸液可防治地下蟲害。其果實當地稱作桐籽,酷似棉桃狀,皮厚面光滑,果內有5—8顆帶硬殼的種子,種仁形狀像大蒜瓣,含油量高達70%。榨出的桐油色澤金黃或棕黃,有很高的經濟價值與用途,自古以來就是人們點燈照明和制造油漆涂料之必需品。因桐油是一種優良的帶干性植物油,具有干燥快、比重輕、光澤度好、附著力強、耐熱、耐酸、耐堿、防腐、防銹、不導電等特性,用途廣泛。它是制造油漆、油墨的主要原料,用它涂刷各種木制家具、門窗、農具、樂器、船舶等,美觀耐用,被廣泛用作建筑、機械、兵器、車船、漁具、電器的防水、防腐、防銹涂料。桐油也是我國重要的出口物資之一,歷史上與絲、茶并列為中國三大傳統出口商品,無論產量和質量都雄居世界第一,在國際市場享有很高的聲譽。
油桐樹在-7℃~-10℃就會產生凍害而死亡。商南縣地處秦嶺東南麓,屬亞熱帶氣候,具有桐樹生長的優越條件,亦有桐油產銷的悠久歷史。據史料記載,在北宋年間,當地的桐油就由丹江航運遠銷襄樊、漢口等地;明萬歷年間,延伸至東南各省,到了清代,桐油已成為商南縣大宗出口物資,群眾用它換取鹽、糖、布匹、瓷器等生產、生活必需品,民間流傳著“家有千棵桐,一輩子不受窮”俗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20世紀50年代全縣桐林達到17萬畝,60年代初由于毀林開荒一度面積大幅下降,70年代又作為多種經營拳頭項目來抓,通過選優、培育、改良和引進品種,提高種植技術和管理方法,桐林面積迅速得到恢復與發展,油桐公社(雙廟嶺)、清泉、過風樓等地均形成了油桐基地。80年代初,除民間傳統榨油業外,縣上建立了油脂加工廠,日生產桐油0.5噸,雙廟嶺等地也相繼興辦了數十個機械加工桐油的鄉鎮企業,國家大量收購桐籽和桐油,到處呈現出一派興旺景象。
商南民間傳統榨油工藝
自古以來,民間各行各業都敬有自己的發明創始人即“祖師爺”,如軒轅黃帝發明了車舟,嫘祖發明養蠶與制衣,神農發明了農耕、馴獸和醫藥,老君爺為鐵匠的祖師爺,魯班為木工的祖師爺,油坊油匠敬的則是五代后漢時期在商南縣清油河打油、賣油為生的鄭子明。因鄭子明當年在此打油、賣油,留下了許多帶“油”字的地名、古跡與傳說,其當年打油的“石油槽”與“壓油石”至今尚存,千余年來一直是清油河的鎮街之寶,其發明的榨油工藝傳遍了全國各地,傳承至今。由此可見,商南可以稱作榨油業的發源地之一。
舊時,商南的榨油作坊星羅棋布,諸如“王家油坊”“黃家油坊”“楊家油坊”“油坊嶺”“油坊溝”等。當地的榨油業如此興盛,除了因為它是民間榨油工藝的發源地,更是因為商南氣候溫和、物產豐富,油脂作物種類繁多,除用桐籽為原料榨“桐油”外,舊時澆制蠟燭用的就有“木油”“漆油”“藥籽油”等,還有用于潤滑、醫藥的“大麻子油”;至于食用油,那就更多了,如“芝麻香油”“花生油”“黃豆油”“菜籽油”“小麻籽油”“胡麻油”“棉籽油”等等。
在商南民間,除小磨香油采取“晃油”法外,其主要榨油方法分為“打油”和“撞油”兩種方式,其中“打油”作坊較為普遍。“打油”系將油榨站立安置在地上,用油錘向下打壓油尖將油擠出來的方法;“撞油”作坊多設在山區,系利用巖洞或崖坎來做擋壁抵座,將油榨躺平安在地上,用撞桿撞擊油尖將油擠出來的方法。其原理同為擠壓法,工藝流程也基本相同,故而素有“晃油”“擠油”“壓油”“撞油”之稱謂。
榨油作坊的設備、工具主要有油榨、油槽、油檔、油尖(楔子)、油錘、炒鍋、石碾、蒸鍋、餅模、油箍、油衣子、木餅等。其中“油榨”為榨油的主體設備,當地俗稱“榨牯子”,需選用直徑一米以上的粗大的榔油樹、藥籽樹或花栗樹等堅硬結實的木材,一般長5米,解成對稱的兩半邊,中間形成一個寬70—80厘米、長3米的長方形槽室,兩頭用橫檔套卯榫固定,俗稱“廊槽”。廊槽又分前艙與后艙,前艙為放置油餅用,后艙則為加工動力倉。榨牯子中間兩邊鑿有對稱滑槽,為套“木餅”柄和固定“油擋木”卯榫用。“木餅”分前后兩塊,兩邊有凸卯嵌在榨牯子兩邊滑槽內,為夾靠固定油餅的重要器具。“油槽”亦稱“底槽”,系傾斜置于前艙下面接油的槽,便于擠出來的油順槽流入油簍或油桶。“油尖”亦選用堅硬結實的木材制成,一般長80厘米,下為楔子狀,上為圓頭套戴鐵箍,以便經得起捶打與耐久。“油捶”有石錘與鐵錘兩種,皆系圓形,兩頭為平面,且有大、中、小三種。小錘重約15公斤,多半在開始時使用;二號錘重約20公斤,大錘則重30公斤以上。“油檔”是產生傳動力的器具,有寬窄之分,兩頭卯榫插于榨牯子滑槽內,以加尖、加檔、換檔后而產生前后擠壓力來榨油。
榨油的工藝程序主要有焙干、碾壓、蒸粉、包餅、入榨、打油、卸榨、回燒等步驟,每道工序都少不了榨油匠人長期積累的經驗與熟練技巧。
焙干,俗稱“炒籽”,系將桐籽之類的原料通過焙炒去掉水分,達到干燥松脆的目的。工具主要是炒鍋與炒鏟,炒鍋一般里高外低傾斜地安裝在較深的灶膛內,炒鏟為半圓形,小于鍋切面且用鐵鏈系于梁上,操作時只需雙手握鏟柄,不斷地向上翻炒即可。這樣可使籽料自動回落,既能均勻受熱,又能一次多炒,還省力氣。
碾料,即將桐籽加工成粉面。工具為碾滾與碾盤,動力多為毛驢拉、用水輪帶動或人力推動。
蒸料,即將碾碎的粉料過篩后,置于甑子上用高溫蒸,熱后易黏結,便于成型。
包餅,即將蒸好的粉料趁熱包成餅,以便上榨。這道工序較為復雜,要求也嚴格。工具主要有餅模子、油衣子、鐵圈箍和托木餅。餅模子系料餅定型器,為圓形面籮狀;油衣子是用龍須草扎成的包裹粉料的外套;鐵箍圈則是用來固定油餅的器具,每塊餅需3只鐵箍圈;木餅系在包餅與移動時作為托盤用,以防包好的油餅散落,在油餅入槽后則為夾擠油餅的靠板。操作時,先將木餅平放于地面,將餅模置于其上,將鐵箍圈摞著放進餅模內,再將油衣子像撒網一般均勻地鋪在餅模上,將粉料倒在油衣子上,然后小心地按納入餅模中,邊填料邊用腳踩踏;待料填滿、踩踏瓷實后,將四周油衣子覆卷包裹起來,將鐵箍一個一個套上即可。油衣子一定要鋪勻,不然擠壓時易“冒屎”(料外泄)。餅料要壓瓷實,否則難以成型且易脫箍散落。
上榨,通常8塊餅為一槽。將包好的8塊餅用木柄壓上固定好后,靠立在油槽前倉室內油槽上,兩頭用木餅夾緊,然后將后艙室用寬窄不同的擋木擠嚴,再將4只油尖排開牢牢地插入檔縫中,做好開始榨油的準備。
打油,操作者雙足叉開,站立于后倉兩邊的榨牯子上,將油錘從襠下拎起來,舉至頭頂上方,運足氣力后,即穩、準、狠地依次砸在各個油尖上。油尖順著沖擊力逐漸楔進油檔縫中,伴隨著檔次拉開,擠壓力逐漸加大,油便從油餅中被擠壓出來,順著地槽流入了接盛的桶或簍中。開始時油餅松軟,先用小錘夯打即可,當油出到一定時候,隨著油餅的緊縮、出油量的減小,油擋的空隙也就拉大了,這時就要將油尖拔出,換上寬檔重新加尖后,改用二號錘夯打;最后再用大錘夯打,號稱“三道錘”。
卸榨,經過三道錘后,便很少出油了,即可拔尖、松擋,取出油餅,這就完成了頭道打油程序。
回燒,即將打完頭道油的油餅再次碾壓、蒸料、包餅,重新上榨打二遍,俗稱“回燒”。
商南民間傳統榨油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與地方特色,蘊涵了豐富的傳統文化,具有農業文明的傳承價值,所榨出的油色澤晶瑩、熱度低、沒有沉淀物,尤其是榨出的食用油色美、味香,營養豐富,保存時間長而不變質。但是,隨著工業化和電器榨油設備的推廣,20世紀六七十年代還存在的一些手工榨油作坊漸漸已被淘汰。傳統榨油工藝作為一項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當予以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