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通訊員 代緒剛 何坤洲)今年以來,商南縣通過建設“雙帶”組織、匯聚頭雁人才、推行“五聯”模式育產業、暢通“五金”渠道等措施,不斷拓寬“聯農帶農”路徑,開辟廣大農戶增收新渠道,激發了鄉村振興新動能。
商南縣出臺加強“雙帶型”農村基層干部建設的意見,全面啟動素質提升工程,立足鄉村振興主戰場,開展“擂臺比武”“學歷提升計劃”“黨員認領責任田”等活動,增強帶動群眾致富共富的能力,村黨支部書記隊伍中大專以上學歷占76.2%、致富帶頭人占59.5%。建立村干部“三崗十四級”薪酬待遇體系,完善村干部“三險一金”,出臺《獎勵村干部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意見》《集體經濟績效管理辦法》,累計推動25個村兌現村干部收入與集體經濟掛鉤,獎勵資金34.6萬元,全面調動村干部發展村集體經濟,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的積極性。
商南縣深入推進“千名頭雁帶富領飛”,提升帶富領飛動能。培育黨員“頭雁”935名,領辦集體經濟發展項目151個,采取“一幫一”“手把手”傳幫帶等形式,指導3000多戶農戶種植白茶、黃茶、狝猴桃、食用菌等特色產業,帶動3萬多名群眾實現就近就業。深化“組團式”人才幫扶,抓點示范拓寬“發展路”。建立“1+3+N”幫扶工作體系,健全定期會商、協同推進“兩個機制”,建成10個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推動10支人才服務團深入一線開展農村實用技能培訓200多場次,帶動2100多名群眾提升勞動技能,實現發展致富。
商南縣堅持把建強組織作為壯大集體經濟,實現聯農富農的根本,創新村村聯建、村企聯營、村社聯合、村戶聯動、店戶聯幫“五聯模式”,打破村域行政界限組建聯村黨委5個、集體經濟產業聯盟4個,成立農村產權交易中心108個,由村黨支部牽頭創辦村級集體經濟組織78個、建立扶貧互助資金協會69個、引進龍頭企業24個、培育新型經營主體427個,新增優質茶園1.5萬畝、中藥材4.8萬畝、冷水魚70萬尾、狝猴桃1萬畝、食用菌8000萬袋,實現集體經濟穩步增長、富民產業持續壯大。
同時,按照“支部牽頭、群眾參與、自愿入股、集約發展”思路,商南縣構建村級集體、市場主體和貧困群眾“三方利益共同體”,引導貧困群眾通過流轉土地收“租金”、務工掙“薪金”、入股分“紅金”、創業賺“資金”、兌補得“現金”。全縣13475戶群眾流轉土地29191畝,戶均增收1324元;開發公益性崗位5770個,人均增收5000元;15011戶貧困群眾將扶持現金、田地林地等入股經濟實體,人均增收2300多元;扶持56名貧困群眾創業,戶均增收2.6萬元;通過“一卡通”兌付惠農補貼資金約7.78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