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通訊員 代緒剛)今年以來,商南縣持續提升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確保搬遷群眾能夠融入新環境、適應新生活。
商南縣著力提升教育服務、醫療衛生服務和社會保障水平。按照“缺多少補多少”的原則,做好教育資源調配和校舍改擴建,加強義務教育學校、幼兒園標準化建設,將新增師資編制向安置點所在地學校特別是大型安置點傾斜,做好搬遷群眾子女轉學銜接和就地就近入學工作,落實教育扶貧政策,建立長效機制。合理配置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加快提升安置點標準化衛生室,全面完成遷入地管理,提高遷入地特別是大型安置點醫療衛生服務水平,保障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基本公共衛生、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落實其他健康扶貧政策,建立和完善安置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預警處置機制,提高處置能力。完善各類社會保障政策,做好相關社會保障的轉移銜接工作,對符合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條件的搬遷家庭做到應保盡保。搬遷群眾可自愿參加安置地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靈活就業人員和有穩定勞動關系的可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
按照“原籍管理地和林、遷入地管理房和人”的思路,商南持續推進戶籍“雙簿制”。各鎮辦大力宣傳和全面推行“雙簿制”管理制度,對搬遷群眾原籍實行戶口簿,遷入地實行居住簿的雙重管理,使搬遷群眾原籍享受的各項優惠政策不斷檔,遷入地優惠政策不落空。搬遷群眾憑居住簿可在遷入地享受同等就醫上學、就業安置、低保辦理等惠民政策。
同時,商南持續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提檔升級。借鑒和推廣鎮安縣“三個五”工作機制,因地制宜,在每個移民安置點合理配建小超市、小菜園、小庫房、小公墓、小理事(紅白理事會)、小公廁等公共服務設施,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今年計劃在10個鎮辦16個移民安置點建設小超市28個、小庫房100間、小菜園126畝、小公墓174畝、紅白理事會13個。按照堅持“缺什么、補什么”原則,對安置點路、水、電、信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進行全面配套,確保安置點基礎設施完善、公共服務齊全,逐步實現提檔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