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關街辦捉馬溝村
開展“五美庭院”創建的青山鎮青山社區老街
金絲峽鎮太子坪村王家坡
富水鎮洋淇村一角
2021年10月,全市秦嶺山水鄉村建設啟動后,商南縣委、縣政府把秦嶺山水鄉村建設與鄉村振興結合起來,與鄉村振興示范村、“兩邊一補齊”示范村、集體經濟示范村等各類示范村創建結合起來,精心組織、強化統籌、聚力推動,全域打造景美、業興、民富的山水鄉村。
補齊設施短板 讓生活更便捷
建設秦嶺山水鄉村,商南縣從補齊設施短板入手,筑牢堅實的基礎保障。經過幾年的脫貧攻堅戰,住房、電力、飲水、通村水泥路等農村基礎設施已全面達標,主要的短板是一些
自然村組的道路沒有硬化,部分地方需要補修產業路等。著眼于此,商南縣將道路硬化作為補短板的重點,及時安排部署了自然村道路的硬化、綠化、亮化及安防設施建設任務,壓實了縣交通局的牽頭責任、10個鎮辦的主體責任。
推進中,該縣加強道路硬化的質量監管,嚴把驗收工作關口,確保不出現質量問題。截至2021年底,已完成自然村組道路硬化62.5公里,實施鄉村道路劃線設標180公里、村組道路劃線設標310公里,補齊生命防護設施32公里,有效提升了全縣農村道路設施水平。其中,湘河鎮瓦窯嶺村就去年汛期通村、通組路因災損毀的32處塌方,出動鏟車進行清理、加固維修,所有村民小組全部通了水泥路;同時,該村還修建了產業路1條2.25公里、聯戶路1條0.7公里。過風樓鎮八里坡村采取村上出一點資、護路員出一點工、向上爭取一點項目“三個一點”的辦法,將轄區內2條主干道、7條通組路塌方進行了清理除險,保證了道路暢通;通過向上爭取項目,對該村上陽坡組2.1公里的通組路進行了硬化,實現了組組通水泥路、95%的農戶入戶路完成硬化的目標。
除了硬化自然村組的道路、新修部分產業路外,為了讓鄉村更美,商南縣搶抓“兩邊一補齊”機遇,推動城鄉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提升運行水平。依托農村生活污水PPP項目在青山、湘河、金絲峽等9個鎮逐一新建了污水處理廠;全面啟動66個移民安置點污水處理站項目建設,新建配套污水管道163公里;改擴建縣城污水處理廠工程,新建縣城污水支管網工程5.8公里;在十里坪、趙川等5個鎮新建了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站8座、提升改造3座,完成污水管網、檢查井等建設;對已建成的37個人工濕地開展了排查整治,確保設施運行正常。
同時,加快衛生廁所的普及,全面開展農村衛生廁所改造工作,截至去年12月,該縣累計新建改造衛生廁所3408座。
在補短板中,商南縣結合“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立足實際,著眼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在小事細節上完善提升,讓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富水鎮油坊嶺村實施民居改造工程,對105戶危舊房屋進行改造,對471戶農戶的墻壁、116戶農戶的屋頂進行統一改造;拆除老舊廁所160座,改造提升152座;建設一個占地500平方米的村級文化廣場,修建產業路4條17.8公里。過風樓鎮龍山社區廣泛收集社情民意,在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為社區19棟樓63個單元全部安裝了消防應急照明燈、配備消防設備、增設消防栓,補齊了消防設施的短板。同時,對轄區內損壞的路面進行了維修硬化,對壞了的路燈進行檢修,把設施的“細枝末節”補全、配到位,大大方便了社區居民的安全出行,贏得了社區群眾的點贊。
全面整治環境 讓家園更美麗
一手補設施短板,一手抓環境整治。商南縣圍繞“六清六治六無”目標,堅持“聚焦重點區域、全力下茬攻堅、全面凈美提升”要求,對縣河周邊、滬陜高速、312國道、商鄖路省道等沿線村(社區)周邊“五道一域”,下大力氣開展整治,并按照“鎮辦申報、縣級初驗、市級復驗”的原則程序,實施縣級自驗和市級復驗。
規范生活垃圾處理。完善生活垃圾收運體系,為10個鎮辦購置垃圾桶、保潔車等設備,配備了270名環衛工和1281名保潔員;在鎮辦集中開展垃圾問題整治,完成了35個非標準垃圾堆放點整改,累計清理生活垃圾約4500噸。
全面清理河道溝渠。認真落實河長制,開展河道專項整治,累計清理村域內溝渠3000多公里,清理河道450公里,清理河道垃圾360噸;常態化開展巡查,加強對河道“四亂”問題整治,拆除了畢家灣等2處砂場,封堵下河路26處。
強化農業面源治理。組建3個排查組,在全縣開展畜禽養殖污染排查整治工作,共排查畜禽養殖場152家,對發現的9個污染環境問題下發了整改通知,目前均已整改到位。2021年10月份,集中開展了農田秸稈、廢舊農膜、畜禽養殖糞污清理行動,累計清理農田秸稈3199畝、清理廢棄袋料香菇7000萬袋、廢棄農膜等農業生產廢棄物150多噸,清理畜禽養殖糞污1300多噸。
開展房屋院落清潔。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深入持續開展好村莊清潔行動的通知》《商南縣貫徹落實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百村示范千村推進”行動實施方案》等文件,在縣域內全面整治村莊環境衛生、清潔農戶的房屋院落,優化整體面貌。按照“以點帶面”“抓點示范”的思路,創建了13個人居環境整治“三檔村”、10個人居環境整治示范村。該縣累計發動群眾1萬多人次,集中開展房前屋后、庭院大清理大整治行動,開展進村入戶宣傳教育3000多次,發放宣傳資料1萬多份,開展農村環境衛生消殺6000多次,拆除廢舊房屋60戶、斷垣殘壁及亂搭亂建200多處,完成了88個村的文化墻修繕,新建文化墻220面,95個村修訂完善了村規民約。
整治城鄉落地線纜。對縣城茶藝街、西街、南大街、東環路等路段開展了線路整治,累計完成27處電纜凌亂整改,更換14處老舊電表箱,拆除3處落地線纜,更換修理80盞路燈。按照平整對齊、捆扎均勻的原則,完成了城區五里牌村部路口至縣河橋頭、濱河東路、312國道沿線500米、文化路西段及塔坡頂、水晶廣場沿線等區域的弱電線路的綜合整治;全縣10個鎮辦累計開展線纜落地摸排100多次,聯系供電、電信、聯通、移動公司協商解決問題累計30多次。
在突出重點整治環境、建設秦嶺山水鄉村過程中,商南縣各鎮辦著眼長遠,注重機制的創新與運用,以群眾為主體,增強群眾的主人翁意識,激發他們的主動性,鞏固形成常治長效。
青山鎮在環境整治中,對認識不高、力度不大、措施不力的落后村(社區)實行約談問責,并進行現場剖析麻雀、分析問題癥結、落實趕超措施;對工作先進、措施有力的正面典型,實行激勵獎勵,并總結經驗、組織觀摩學習,廣泛推廣;就“五美庭院”創建,開展周評比流動紅旗、黃旗和村組紅黑榜活動,表彰授牌“五美庭院”157戶,頒發流動紅旗11個、黃旗1個,發布紅榜15批次、黑榜12批次,通過抓正反典型、評比獎勵、示范引領,環境整治成效顯著。
湘河鎮通過微信公眾號、刷寫標語、印發宣傳單、召開村民小組會和群眾會等方式,正面引導群眾養成愛護環境的好習慣;積極實行紅黑榜制度,對生活習慣良好、庭院衛生干凈整潔的群眾進行表彰獎勵,對生活習慣較差的群眾進行批評教育。通過正向鼓勵和反向教育相結合的方式,激發了轄區居民參與熱情,群眾生活習慣得到明顯改善,垃圾亂倒亂堆、污水亂排、公共空間亂占等現象明顯減少。
試馬鎮創新使用“庭院會議”的方式,組織群眾召開庭院會,說一說各家各戶的基本情況、有什么困難、對鄉村振興有什么期盼等;評一評誰家房前屋后清掃干凈、誰家物品擺放規整、誰家勤勞能致富等;比一比哪家的環境衛生好,對評選出的干凈整潔戶、“五美庭院”示范戶等先進典型,及時予以獎勵,營造出你追我趕愛護環境、共建共享文明的濃厚氛圍。
發展集體經濟 讓增收更穩定
在補齊設施短板、整治環境的基礎上,商南縣還聚焦“農民富”目標,大力推行“三變”改革,著力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帶動農民穩定增收。
商南縣按照“一村一策、一村一品”的要求,引導各村集體立足區位、資源、人文等優勢,因地制宜,利用優勢,圍繞茶、菌、果、畜、游五大主導產業,發展特色村集體經濟。地處山區和以農業為主的村集體,圍繞特色農業產業,加大農業綜合開發力度,實行“支部+股份經濟合作社+農戶”的新興經營模式,在觀光農業和休閑農業上做文章,通過入股或聯營的方式增加村集體收入;城鄉接合部的村,依據地理優勢,重點建設蔬菜、花卉、食用菌、畜禽、水產等特色種養基地;邊遠村,利用野生資源,重點發展木本糧油等特色經濟林、珍貴樹種用材林、雜糧雜豆、中草藥材、林下生態養殖等綠色產業。大力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儲藏保鮮、冷鏈物流等新興產業,拓寬村級集體經濟收入渠道,增加集體經濟收入。
歷經努力,目前,商南縣集體經濟積累10萬元以上的村達52個,涌現出試馬鎮郭家埡、湘河鎮蓮花臺、富水鎮油坊嶺、過風樓鎮柳樹灣等一批集體經濟示范村。農民專業合作社已發展到498家,其中雨山茶葉、立果狝猴桃等7家合作社被評為國家級示范社。
推進中,商南縣推行村村聯建、村企聯營、村社聯促、村戶聯動、店戶聯結的“五聯”模式,多方位挖掘潛能、激發活力,鼓勵村黨支部創辦、領辦公司或專業合作社,把農民有序、合理地組織起來,提高生產經營的組織化水平,既推動了產業發展,又增加了村集體收益。
經過宣傳引導和支持,一大批村社區通過實行“五聯”模式,加速了集體經濟發展。清油河鎮洋橋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創辦了綠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利用京東、拼多多“綠農源生鮮食品店”線上運營平臺,累計幫助周邊鎮村農戶銷售香菇、紅薯、天麻等農產品3萬多公斤,村集體創收25.5萬元。富水鎮油坊嶺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引進3家縣內農業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茶葉、狝猴桃產業,新建生態茶園7000畝、狝猴桃基地100畝,帶動農戶創業32人,群眾獲得務工收入45萬元,村集體經濟收益達12萬元。
策劃:張 杰
組稿:李治軍嚴德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