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李治軍 劉 航)近年來,商南縣聚焦環境治理、產業發展、品牌建設三個重點環節,系統施策,努力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加快提升生態產品價值。
商南縣把生態環境保障作為實現生態產品價值的基礎,實施全方位監管。全面落實河長制、林長制、田長制,推行網格化管理,推進青山、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堅決守護好秦嶺生態。采取關、停、并、轉、治等措施對重點行業進行整治,關停小選礦企業11家、小磚窯14家、小于30萬噸的水泥立窯生產線2條;累計投資20多億元實施丹江流域五年綜合治理,對縣域生態進行全面治理和修復。出臺《商南縣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健全網格化監管體系,落實秦嶺生態網格員252人;以數字化監控平臺為載體,組建水上、林間、鄉村監管體系,實現生態環境保護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全城覆蓋。
同時,商南縣結合縣情,先后制定出臺了多個鼓勵性政策,大力發展茶、菌、果、冷水魚養殖等生態農業,全域發展生態旅游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生態產業是茶業產業,該縣引進智能溫棚、噴滴灌等高科技配套設施,建立智慧化種植生產管理體系,茶葉生產更綠色,產品品質不斷提升;茶葉加工從手工業作坊向工廠化生產轉變,實現了清潔化、機械化加工。
該縣還培育生態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借助“22℃商洛、北緯33°商南茶”,編制《金絲泉茗標準綜合體》等體系標準,通過商標設計、視頻宣傳、會展推介等打造“金絲泉茗”商南茶區域公共品牌;通過多渠道、多載體,進一步加大宣傳,增強金絲峽5A級景區、陽城驛4A級景區等縣內景區景點的知曉度、美譽度,唱響商南旅游品牌,提升生態旅游產品價值。
經過努力,商南縣生態產品價值日益突顯。其中,商南茶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認證,茶園面積達25萬畝,年產茶葉8000噸,年產值12億元;標準化狝猴桃基地達3萬畝,被命名為陜西省狝猴桃優質產業基地,產品遠銷意大利、韓國等國家地區;商南縣被命名為陜西省全域旅游示范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