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白志鑫
寒冬時節,記者走進商南縣富水鎮王家莊村羊肚菌種植基地,一座座黑色的保溫棚整齊排列,跟隨村民走進大棚,棚內一行行低矮的白色小拱棚惹人注目。
“大棚里面套小棚,小棚下面還覆了一層地膜,主要是為了保溫保濕。”商南縣陽城驛管委會駐王家莊村第一書記石鋒說:“菌菇的生長對溫度和濕度都有要求,溫度需要保持在15℃—18℃之間,濕度需要維持在70%左右。當菌絲長出后,通過噴水保持濕度,有利于菌菇的生長。目前,這些菌已經進入發菌期,這個塑料篷布不能隨意打開,避免影響菌絲生長,只需按時噴水就行了。”
說話間,村民周秀榮和胡艷萍一起將小拱棚的篷布輕輕揭起準備進行噴水。她們是王家莊村的脫貧戶,自建起大棚后,她們就在基地務工。
“我們來基地種植羊肚菌,不僅增加收入補貼家用,又能就近照顧家里。等羊肚菌豐收了,我們還能有分紅收入,心里別提有多高興了。這大棚就是村民的聚寶棚、致富棚,明年三月就可以采收了,我們都很期待。”村民周秀榮笑著說。
村黨支部書記賀江介紹,王家莊村的主要產業是茶葉和狝猴桃,每年的盛產期也就幾個月,產業發展受季節限制。但是村里的閑置土地較多,村民零零散散地種些中藥材,收入一般。要鞏固脫貧成果,讓群眾持續增收,產業是最根本的支撐。
如何提高土地使用率,增加高額收入?駐村工作隊一直在探索。王家莊村具有獨特的氣候、土壤和水質條件,村里有發展羊肚菌的傳統,但是由于規模小、技術受限等原因,始終沒有做大做強。駐村工作隊了解到這一情況后,積極調研,因地制宜,瞄準羊肚菌市場價值高、需求量大等特點,利用村級集體資源,狠抓產業結構調整,引進商南縣惟特食用菌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充分發揮當地水源足、土壤好、光照強、污染少等優勢,大力發展羊肚菌種植產業,探索出了一條食用菌產業發展的新路子。
駐村干部趙越告訴記者,村上與商南縣惟特食用菌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合作,從今年10月底起開始種植,盤活了全村17畝土地,發展了13個羊肚菌大棚,帶動了全村130多人在基地務工,每畝地投入2.5萬元,預計收入5萬元。通過推動土地流轉,實現了農民、村集體和企業“三方共贏”。
“整個王家莊村是以山上茶、山下果、林中菌的產業發展模式盤活土地,不僅讓部分村民實現了就近就業,還夯實了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基礎,更好更快地助力農業產業升級轉型。”石鋒說,“下一步,全村將繼續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創新產業融合發展模式,采取村企合作入股分紅、盤活閑置資產資源、開展勞務服務創收等多種形式,持續增加集體經濟收入,穩步提高村民收入,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