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余海龍)今年以來,商南縣委堅持把人才作為強縣之基、競爭之本,突出“才”的核心、深化“引”的舉措、探索“用”的機制、做好“留”的文章,最大限度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
強化政治引領,形成聚集人才“強磁場”。加強政治引領,大力弘揚“西遷精神”,深化“弘揚愛國奮斗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活動,不斷增強人才的思想認同、情感認同和價值認同。注重政治吸納,對獲得市級以上表彰獎勵的人才優先推選“兩代表一委員”,優先列席黨委、人大、政府、政協有關會議,優先參與全縣重大節慶活動。優化政治環境,健全領導干部常態化聯系服務人才機制,評選表彰優秀人才、優秀人才服務團及成員,廣泛宣傳優秀人才先進事跡和典型經驗,強化人才政策督查落實。
創設平臺載體,搭建施展才華“大舞臺”。搭建產學研用平臺,支持重點企業和領域建設技術研發中心、院士專家工作站、人才示范點,支持重點科研項目和優秀人才團隊“沖刺”省、市人才支持項目,把人才資源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搭建科研創新平臺,扶持重點企業建立實驗室和研發中心,聚焦產業發展,引導科技人才與經濟對接,創新人才與產業對接,支持優秀人才或人才團隊牽頭開展科研攻關和科技創新。搭建作用發揮平臺,聚焦鄉村振興戰略,組織開展“人才服務團助力鄉村振興”主題實踐活動,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健全體制機制,打造服務人才“升級版”。健全人才引進機制,編制急需緊缺人才“需求目錄”,開辟引才綠色通道,用足用活“人才編制池”,圍繞大旅游、大健康、新材料以及電子商務、生態環保,靶向引進急需緊缺和高層次人才。改進人才評價機制,突出品德評價,堅持德才兼備,克服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等現象,注重考察人才的專業性、技術性、實踐性、創造性,有效激發干事創業激情。創新人才流動機制,允許科技創新人才在科研院所和企業間雙向兼職,鼓勵科技人才以技術、資金、項目入股分紅收益,引導高層次人才向企業和基層一線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