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胡楊林)近年來,商南縣堅持把易地扶貧搬遷教育配套保障工作作為打贏教育脫貧攻堅戰的重要內容和重大政治任務,科學規劃布局,多方籌措資金,加快建設步伐,擴增學位供給,有力地保障了易地搬遷群眾子女接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統籌規建“一批學校”。實施科教興縣戰略,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做到規劃、經費、用地、建設“四個優先”,按照“以點建校、以校建點”的教育配套保障思路,整體統籌規劃,優化校點布局,合理配建學校,分期實施建設,確保規劃“可操作、可實施、可落地”,滿足搬遷群眾子女就學需求。按照“建一所、成一所、達標一所”的思路,采用“小規模安置點聯建、大型安置點單建”的方式,實行“定責任、定目標、定質量、定節點、定獎懲”的“五定”工作機制,大力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學校建設,先后劃撥土地196.3畝,規劃新建、改擴建學校18所。采取“向上爭取、財政支持、部門扶持、學校自籌、社會捐助”等方式,破解建設資金難題,累計籌措資金2.2億元,堅持“質量、安全、進度”并舉,落實項目建設“四制管理”,嚴把“十道關口”,把安置點學校建成“精品工程、民心工程、放心工程”。近年來,圍繞安置點配建(新、擴建)學校14所,圍繞學校增設安置點12個,新增學位7560個,解決了2821戶、11569名貧困群眾、1880名學生的就近入學問題,保證了搬遷群眾子女“有書讀、有學上、上好學”,實現了“申報一個項目、建設一所學校、造福一方百姓”。
合理配置“兩種資源”。一是合理配置師資。根據安置點學校地域、規模、生源等實際,通過“選、聘、培、支”等方式,為安置點學校累計招聘免費師范生、特崗教師152名,選派128名優秀教師到鎮辦安置點學校支教,選聘138名農村教師到城區安置點學校任教,并通過“師徒結對”“推門聽課”“師生同考”等方式,為其成長“架梯子、搭臺子、鋪路子、壓擔子”,先后有120多名安置點學校教師獲得省市縣“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等稱號。同時,通過“政府購買服務、保安公司派駐、教育部門管理”方式,為安置點學校配備保安41名,選聘專兼職衛生保健人員16名、生活指導教師12名,保障安置點群眾子女安心學習、健康成長。二是合理配置設施。遵循“統一規劃、合理配置、強化應用、資源共享”的原則,先后投入1000多萬元,科學配備安置點學校設施設備,硬化學校體育場地14個、塑膠軟化體育場地5個,配備電子白板30套、辦公電腦280臺,新建計算機教室6個、錄播教室8個,實現了安置點學校“三通兩平臺”建設全覆蓋,確保讓每一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群眾子女均能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
努力實現“三個提升”。一是努力提升教育質量。近年來,該縣教育質量長期穩居我市前列,連續13年被評為商洛市提高“高中、初中教育質量”先進集體。為繼續擦亮教育“金字招牌”,該縣堅持把提升安置點學校教育質量作為推動全縣教育事業發展的著力點,狠抓安置點學校規范管理,抓住教育質量“牛鼻子”,下好教學改革“先手棋”,打好育人水平“主動仗”,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行大學區管理,持續開展“316工程”督導評估,解決了“腰桿軟、基礎差、底子薄”問題,實現了由“基本均衡”向“優質均衡”轉變,促進了全縣教育質量整體大幅提升。二是努力提升學生素質。大力實施素質教育“五項工程”,重視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群眾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積極開展“感恩·勵志”主題教育系列活動,培養孩子實踐創新能力,教育他們從小“知黨恩、聽黨話、跟黨走”;高度關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留守兒童、殘疾兒童、單親家庭兒童,扎實開展“扶學、扶志、扶困”活動,培養孩子自立、自強、自信品質,幫助貧困群眾子女實現“學得好、有特色、能出彩”。三是努力提升群眾福祉。按照“搬遷一個、接收一個,安置一個、培養一個”原則,解決了安置點群眾子女就近入學問題,方便了孩子就近入學,減輕了群眾經濟負擔,降低了家庭上學成本,消除了就學安全隱患,辦好安置點群眾“家門口的學校”,合力推動貧困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