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代緒剛圖/劉海洋
5月17日,在商南縣青山鎮馬蹄店村,人們邊哼著快樂的歌謠,邊在千畝艾蒿基地勞作著。貧困戶耿和虎滿面笑容地說道:“融匯公司與我們簽訂了土地流轉合同和務工協議,一畝地租金600元,我在這里務工一天掙100元,年底還有分紅。我家的茶山流轉給鴻德農林業有限公司,忙完艾蒿采收我就去采茶,在家門口就能掙到票子了。”
青山鎮位于商南縣城東南14公里處,全鎮有6個行政村1.27萬口人,有耕地15450畝,屬于典型的丘壑地形,立地條件差,集中連片土地少。多年以來,青山鎮6個村農作物主要以玉米、花生、馬鈴薯為主,沒有支柱產業,村集體經濟一窮二白,村莊“空殼”、集體“空心”、民居“空巢”的“三空”現象嚴重。為了盤活境內閑置資源,帶動貧困戶穩定脫貧,青山鎮黨委、政府結合實際,多方發力,多措并舉,積極實施“三變”改革,走出了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
該鎮把“三變”改革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以“支部建基地興產業、干部搭平臺促創業、能人辦企業帶就業”為載體,順勢而為、借力發展,吸引融匯城商貿公司、神龍兔業等37家企業合作社參與進來,大力發展食用菌、艾蒿、狝猴桃、肉兔等主導產業。同時將466戶貧困戶嵌入到產業鏈上,帶動貧困戶脫貧、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實現戶均增收4000元以上,村集體經濟突破10萬元,貧困發生率由原來的15%降至1.82%。
清產核資摸清家底 “騰籠換鳥”讓資源變資產
脫貧攻堅伊始,青山鎮組織相關人員積極學習外地“三變”改革先進經驗,并成立鎮級“三變”改革領導小組,對各村閑置土地、林山、廠房等閑置資源進行清產核資,登記造冊。
重點盤查核算閑置村部、水毀土地、集體茶園等資源。經過核實,盤點出7處8000多平方米的閑置村部、村小學、廠房等閑置資源,重新核定馬蹄店柳樹溝2000畝集體茶園、石窯溝1000畝荒山,新廟村集體茶園600畝,吉亭村集體茶園400畝,草薦村水毀荒灘100畝,花園村茶園500畝。這些20世紀90年代修建的茶園,因沒人承包管理而導致荒廢。在這次清查核資中得到重新登記推介,境內企業、合作社積極洽談并參與進來,使資源變資產、荒山變金山。
“土銀行”發揮大作用風險防控讓資金變股金
發展產業,資金是保障。為了破解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資金難題,青山鎮多措并舉、上下聯動,多方爭取資金,把好鋼用在刀刃上。為了扶持沒有能力、不知道如何發展產業的“弱能”貧困戶,該鎮將產業扶貧資金作為股金,先配發給貧困戶,再入股到企業、合作社,企業、合作社和貧困戶雙向選擇,既保證了貧困戶的權益,也提高了貧困戶參與產業發展的熱情,還解決了貧困戶沒有啟動資金和不知道如何發展的難題。
對于有自主發展能力的“有能”貧困戶,青山鎮在5個貧困村建立互助資金協會,每個村撥付50萬元運轉資金,并由村監委、貧困戶代表聯合成立監管委員會進行監管,積極發揮“土銀行”——互助資金的作用,解決“有能”貧困戶資金難題。馬蹄店村貧困戶代成勤勞務實,想種植桔梗,因在鎮信用社給人擔保貸款,逾期未還而導致不能在銀行繼續貸款。村干部知道后,幫助他通過互助資金協會借出了2萬元貸款,貸款在1天內到賬,解決了他的燃眉之急,代成如愿種上了3畝桔梗。截至2018年底,青山鎮互助資金協會共發展會員667戶,實現了貧困戶全覆蓋,互助資金運營額達到280萬元,全年累計發放貸款146筆190萬元。2018年8月,全國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中央常務副主席邵鴻來商南調研,認為青山鎮的互助資金給貧困戶發展產業帶來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并在省扶貧反饋座談會上對其管理經驗進行了宣傳推介和表揚。
找準載體選準產業利益共擔讓農民變股民
青山鎮森林資源豐富,是傳統中藥材、食用菌、茶葉的適生區。2016年開始,青山鎮黨委多次組織鎮村干部外出學習考察,依托鎮域資源稟賦和技術優勢,把食用菌、艾蒿、肉兔、狝猴桃等產業作為主攻方向,制定了以鎮脫貧產業園區為核心,以商鄖路、富穆路為兩翼產業帶的“一心兩帶”發展戰略。在新廟、馬蹄店、吉亭3個富穆路沿線村發展傳統中藥材、艾蒿產業帶,在青山社區、花園、草薦村3個商鄖路沿線村發展肉兔、食用菌、狝猴桃產業帶。
青山鎮采取以獎代補、上門招商等方式,選擇神龍兔業、融匯城商貿等37家有優勢潛力、有責任擔當的企業作為“三變”改革載體,通過“村集體+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帶動多方力量參與“三變”改革。在分紅形式上,采取“3+3+4”模式,即30%給貧困戶現金分紅,30%留給村集體用于擴大再生產,40%根據土地產值和合作社整體經營狀況進行二次分紅。
如草薦村引入神龍兔業作為該村“三變”改革和村集體經濟發展載體,將柳樹溝一閑置的70畝水毀河灘地作為入股資本注入合作社,選派一名村委會成員作為企業理事會成員,并將有發展肉兔意愿的18戶貧困戶配發的產業發展資金注入合作社,貧困戶可以在園區自養、務工或賒養認購。因病致貧的貧困戶郝寧配發了3500元股金,每年除獲得不低于4%保底分紅外,每月在園區務工還可獲得2500元工資收入,他還自繁自養了40只肉兔,經濟收入可觀。
在青山社區和新廟村的河灘地,兩座裝機容量2500KW的光伏發電站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兩個基地每年可帶動36戶貧困戶增收,還可為村集體增加20萬元收入。家住花園村龍門片區的貧困戶郝蘇保,搬到青山鎮移民小區居住,他通過“光伏貸”入股了光伏發電公司,每年可分得光伏發電股金3050元,同時在社區工廠掙得不低于2000元的工資,徹底脫了貧。
馬蹄店村石灰窯溝的150畝茶園生機盎然,該村組織15戶貧困戶常年在這里務工,將昔日荒廢的茶山進行裝扮。青山社區紙坊溝內200畝白茶也長勢喜人。在三元溝、響潭溝、草薦溝1000畝的狝猴桃產業帶上,貧困戶正在基地除草、施肥、搭架,進行科管……
在“三變”改革的推動下,目前青山鎮形成了“千萬袋食用菌、萬畝茶葉、萬畝中藥材、百萬頭特色畜禽養殖”的發展格局,每個村的村集體經濟突破10萬元,農戶戶均年增收4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