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代緒剛)今年以來,商南縣緊盯無法離鄉、無業可扶、無力脫貧的“三無”貧困人群就業問題,不斷完善政策體系,積極籌措資金,創新開發四類公益崗位,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截至目前,共安置1579名貧困勞動力就業。
縣上結合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鄉村振興、全域旅游創建等工作,靈活運用政策,在全縣10個鎮辦121個村(農村社區)的1554個村民小組,各開發1個就業扶貧公益性崗位,主要從事本組村莊、河道、道路清潔等工作,聘用本組(村)“三無”未脫貧貧困勞動力,每人每月給予400元的公益性崗位補貼,共安置1247名未脫貧勞動力就業。
針對深度貧困問題,在全縣69個貧困村特別設立就業扶貧公益性崗位,按照“貧困社區崗位不超過3個,貧困村崗位不超過2個”的標準,共開發149個特設就業扶貧公益性崗位,主要從事農村孤寡老人及留守兒童看護、治安聯防協管等公共服務工作,每人每月給予600元的公益性崗位補貼,共安置147名貧困勞動力就業。
在城鎮公益性崗位方面,縣上將年度新增和騰退的公益性崗位,全部用于安置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就業,縣級部門聘用人員主要從事信息員、資料員、后勤保障等工作,鎮辦聘用人員主要從事保潔保綠、道路養護等工作,共安置118名貧困勞動力就業。
同時,開展精準對接,落實公益專崗。全面開展調查摸底,摸清全縣80多家機關事業單位公益專崗開發需求,將本縣機關事業單位新增或調劑出服務性、輔助性崗位納入公益專崗開發計劃,動員貧困勞動力報名應聘上崗,共安置67名貧困勞動力就業。
縣上嚴格規范各類公益性崗位申報審核、空崗補員、日常監管、業務培訓、崗位補貼撥付,制定人員管理“十二條紅線”。推行信息公開,在全縣鎮村設立責任公示牌,公示公益性崗位在崗人員信息,主動接受群眾監督。成立專項檢查組,定期清理整頓空崗缺崗,對聘用人員的合同簽訂、考核考勤、補貼兌現情況定期檢查抽查,堅決杜絕冒名頂替、“吃空餉”等現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