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春紅 劉端鵬
何春紅 劉端鵬
興隆村是商南縣金絲峽鎮唯一一個深度貧困村,坐落于政府以西4000米處。2017年初,全村有貧困戶108戶377人,貧困發生率高達29.77%。面對山大溝深、思想落后、貧困面廣、資源匱乏的情況,鎮黨委、政府先后多次入村實地調研,確定了以建強隊伍為基、發展產業為本、倡樹新風為根的脫貧思路,走出了一條破解深度貧困新路子。
強隊伍筑牢脫貧之基
金絲峽鎮黨委、政府把隊伍建設作為攻堅克難戰勝深度貧困的利刃,著力鍛造一支思想上創新、素質上過硬、配合上默契的基層隊伍,為打贏打好攻堅戰提供堅強堡壘。
鎮黨委在村兩委換屆過程中,堅持選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擔任班子“領頭羊”,發揮基層隊伍的組織力、凝聚力、向心力,興隆村現有兩委班子5人,平均年齡48歲。此外,該村由市政協和金絲峽管委會共同包扶,人員配備精良,包扶力量雄厚。
在此基礎上,創新推行“2+1”幫扶模式,即一名市政協干部與一名管委會干部兩名同志共同幫扶一個最困難的貧困戶,加大幫扶力量、細化幫扶措施、明確幫扶任務,確保啃下硬骨頭。同時,嚴格落實為包扶戶辦一件實事、開一次家庭扶智會、發展一個增收產業、制定一個年度幫扶計劃、進行一次慰問的“五個一”幫扶措施,做到干部實幫、群眾實干,實現幫扶實效。
壯產業把穩致富之舵
群眾富不富,全靠產業帶。為加大產業扶持“造血”功能,該村統籌謀劃實施了以“長期產業藥漆茶、短期產業蜜菌花、傳統優勢穩定抓”的發展思路,發揮產業脫貧核心支撐作用。
長短產業結合,群眾集體共富。依托山林、土地等資源優勢,先后建成了90畝葛根、70畝菊花、20萬袋反季節香菇三大產業基地,帶動78戶貧困戶捆綁到產業鏈上。同時,還發展了中華蜂、生漆、中藥材等輔助產業,實現產業脫貧全覆蓋,確保村集體經濟年底收益突破5萬元。
股份合作經營,三重渠道增收。大力推行“黨支部+集體經濟+‘三變’改革+貧困戶”的發展運營模式,將下撥的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注入到村集體經濟合作組織,與村委會簽訂協議并按照每年12%比例進行股息分紅,其中利潤50%用于帶動有想法無能力的貧困戶。并要求扶持帶動的貧困戶每月義務在基地務工3天,超過3天以上的按市場勞務價付費。村集體經濟運營項目通過土地流轉、扶持資金、基地務工三重保障扶持帶動貧困戶增收。
因地制宜規劃,觀光旅游帶動。依托金絲峽5A級景區優勢,以村部為中心點,向縱深發展提升環境整治,修建文化廣場600平方米,大力推動鄉村農業觀光旅游產業,在石板溝發展野生狝猴桃采摘園50畝、五味子觀光園80畝、打造民居5家,修建停車場一處,可帶動貧困戶40戶實現增收,逐步形成靠山吃山、依水吃水的農旅融合帶動產業發展格局。
扶志氣根除思想之疾
為破除“坐在墻角曬太陽、等著政府送小康”的陋習,興隆村大力開展扶志扶智、評優樹模表彰、農村環境整治等系列活動,讓貧困群眾實現物質與精神“雙脫貧”。
村上按照美化生態環境、凈化開河流域、亮化道路庭院目標,在全村范圍內開展河道治理、人居環境提升工程。今年以來,組織公益性崗位保潔員、黨員、干部群眾清理河道垃圾8公里,清理三堆80余處;修復河堤1000米,復墾土地70畝,修建花池50個、改廁改圈180個、硬化庭院1萬平方米,安裝太陽能路燈80余盞,拆除關停養雞場2300平方米、養豬場3000平方米,極大地改善了村容村貌。
生活環境美了,精神文化也要跟著富起來,村上堅持“一約四會兩榜”公開制,積極組織開展“十星級文明戶”和“五美家庭”評選,開展系列扶智扶志活動,文藝演出1次,全村宣講2次,入組宣講8次,入戶宣講200多人次。同時,開展道德講堂3次,組織道德評議會9次,極大地提升了村民脫貧攻堅的內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