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畢波波
1月2日,筆者在洛南縣三要鎮三要街社區居民師博家看到,十幾名群眾分工明確地和面、漏粉、冷凍、晾曬……通力配合制作紅薯粉條。在冬日的暖陽下,紅薯粉條整齊地掛在竹竿上,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我們的粉條以秦薯5號為原料,淀粉含量較高。經過沸水煮、手工塑形、低溫放置、晾曬、自然風干等十幾道工序方可制成。”師博說,“每一道工序看似簡單,但都有嚴格的要求和訣竅。就拿漏粉來說,漏粉的師傅要長時間舉著約3.5公斤重的粉瓢,勻速反復敲打。敲打的節奏快慢、力度大小,都會影響粉條的質量。”
“2024年12月中旬,我家開始制作手工紅薯粉條,到1月中下旬,可制作手工紅薯粉條1.5萬多公斤,能收入45萬元左右。”師博說。
目前,三要鎮紅薯種植面積有600多畝,年產手工紅薯粉條15萬多公斤,年產值約450萬元,產品銷往西安、河南、山東等地。手工紅薯粉條不僅為經營者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還帶動了當地群眾就業增收。
三要鎮葉河村村民彭書民說:“進入冬月,我就來師博這里幫忙制作粉條,一天能掙200多元,同時還能照顧家人。”
如今,小紅薯變成了三要鎮強村富民的“紅果子”。依靠紅薯粉條產業,很多當地群眾走上了致富增收的新路子。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深耕‘一村一品’特色農業,打造‘洛味緣’粉條品牌,實行統一工序、統一包裝、統一商標、統一銷售,提升紅薯附加值,延伸產業鏈,讓特色農產品成為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的‘大產業’,帶動群眾增收致富。”洛南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李宏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