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南 星
近日,在洛南縣高耀鎮,很多農戶家門口豎起一個簡易的滅菌爐,搭起成排的香菇棚,四處飄散著香菇棒的香味。據洛南縣高耀鎮黨委書記劉衛平介紹,高耀鎮有近千戶農民種起了蘑菇,種植袋料香菇接近1000萬袋,戶均年創收近4萬元。
相較于傳統種植方式,這兩年現代化、工廠化種植香菇興起,漸漸地改變菇農的種植觀念,也引領著香菇的轉型。
2019年,脫貧攻堅正進入拔寨攻堅的關鍵時期,洛南縣高耀鎮夾灘移民搬遷搬來的240戶貧困戶,沒有掙錢門路,政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李愛峰得知后,自告奮勇要幫高耀鄉親們發展產業,成立商洛煜曄高峰農業產業開發有限公司食用菌產業園,建起了40個標準大棚。2021年,公司依靠蘇陜協作項目將產業園升級為現代化香菇種植基地,采用自動化制棒、規模化種植。在產業園內,推土車將木屑鏟至攪拌機內,經加濕、攪拌,在出料口由人工套上袋子,再由機械扎口,一個香菇棒制成了。
李愛鋒介紹,農戶自己制5000棒香菇棒需要近十天,還要請鄉親們幫忙,基地自動化制棒,一天可制2萬棒,省時省工省成本,每棒香菇可節約成本0.5元。
制棒后,便是殺菌。產業園專門購置了一臺高溫滅菌爐,一次可滅菌8000棒,需15個小時。傳統滅菌法,農戶需要花上四天四夜。之后,熱的香菇棒全部住進空調房進行速冷,24小時內溫度降至3—5度,而傳統降溫需要近一個星期。
香菇種植,最重要的是接菌種,需要極其凈化的環境。農戶用薄膜自制一個接種室,經過殺菌后,在薄膜上打兩個孔,戴上手套伸進去接種。產業園有專門的凈化接種區,臭氧滅菌,采用全自動接種機,每天可接種1.2萬棒。“標準化的車間,保證了菌種接種的成活率。”李愛鋒說。
除接種外,還有一個關鍵環節——孵菌。接種后的香菇棒需要菌絲成活,慢慢蠶食菌棒,這個溫度需控制在25度左右。基地有專門的孵菌室,四五臺空調工作著,接種后的香菇棒在這兒住上一個星期,待菌絲長至7公分左右,再被移至香菇大棚。
“農戶很難有這樣的條件,一般多靠經驗種植,菌絲成活率較差。”李愛鋒說:“自動化制棒可以克服傳統種植中的種種不利因素,提高菌絲的成活率,降低香菇棒受雜菌入侵的感染率,提升香菇種植品質。”
產業園廠區、車間內擺滿了香菇棒,40個標準化食用菌大棚里,一排排大棚鱗次櫛比,一袋袋菌棒整齊排列,一朵朵花菇升柄展傘,菇農們忙著采摘香菇……目前,該基地已成功制棒150多萬棒,后半年計劃50萬棒。據介紹,基地還為周邊菇農提供孵菌好的香菇棒,后半年已預訂近30萬棒。“老百姓拿回去自己管理,直接出菇,保質保量。”李愛鋒說。
家住高耀鎮王嶺村的吳貴枝在產業園打工,自己還預訂了4000棒。她介紹,在基地打工一個月可有2400多元的收入,4000棒的香菇一年可收入5萬多元。“有了自動化制棒,減輕了我們菇農的負擔,降低了種植的風險。”
產業園以每年15%的收益對夾灘移民搬遷點240戶脫貧戶843人采取保底分紅;扶持10個有種植能力的脫貧戶,直接參與大棚種植,按成本價提供菌棒并墊付菌棒的生產成本,以保護價收購產品,保證每個菌棒有1.5元的收入,實現年人均收入8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