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通訊員 姜建鋒)近年來,洛南堅持綠色發展思路,通過源頭預防、過程控制和末端治理,促進煙葉提質增收,走優質高效、綠色安全、生態環保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洛南縣試點“煙稈—生物質”“牛糞—蚯蚓有機肥”“秸稈—高碳基修復發”等循環農業技術,每年回收利用烤煙秸稈0.4萬多噸、牛糞5000多噸,在烤煙生產上使用生物質燃料5000噸、蚯蚓糞有機肥2000噸、高碳基修復發5000噸,初步探索出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循環生產新模式。縣上聯合河南農大和西南農大教授團隊,在“綠色植保”示范區開展根莖類病害生物防控技術集成、生物菌劑防治雙黑病和赤星病技術推廣,示范區內常見病害得到有效控制;非示范區全面實施GAP生產,大力推廣生物農藥,100%推廣煙蚜繭蜂、黃板、性誘劑等生物和物理措施防治蚜蟲、蠋蝽等害蟲,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
洛南縣推廣挖掘機煙田深翻2萬畝,增加耕層深度;開展地膜回收1萬畝,減少“白色污染”;實施“煙+大豆”套種1萬畝,利用大豆根瘤菌改良土壤;開展保水劑代替地膜技術研究與推廣,杜絕地膜殘留,實現減工降本;100%套種綠肥培肥土壤,增加土壤肥力,實現煙田用養結合。改造傳統密集烤房450座,新建新能源烤房785座,煙區內實現60%以上生物質燃料烘烤,烤房群和烘烤工場實現了100%新能源烘烤,烘烤工場內已不見“濃煙滾滾”,呈現出“藍天白云,金葉飄香”新畫面。
同時,推進“控氮增密”技術,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殘留,改變“以單葉重求產量”的陳舊思想,通過調控合理的群體長勢,實現群體優勢達到高效的目的。實施“增有機肥”戰略,推廣高碳基修復肥、蚯蚓糞有機肥和優質豆餅肥。開展“數字化煙田”建設,建立煙田產出、農戶調查、田間試驗、施肥配方數據庫,提高煙田施肥決策科學性。據統計與三年前相比每畝可減少化肥使用30%,改善土壤的肥力特性,促進煙株的生理活性,降低了土壤中重金屬離子的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