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洛南,麻花不但是一種非常有名的小吃,而且有著豐富的民間傳說。
相傳軒轅黃帝時期,洛南一帶毒蝎橫行,危害甚廣,黎民百姓為了詛咒毒蝎,每年農歷二月初二,家家戶戶把和好的面拉成長條,扭成毒蝎尾巴狀,油炸后吃掉,稱之為“咬蝎尾”,后來毒蝎盡除,這種“油炸蝎尾”演變成了現在的麻花。明朝末年,闖王李自成在洛南練兵時,品嘗到洛南麻花,贊不絕口,稱其“香、筋、酥、脆”。李自成稱帝后,賜其為貢品,洛南麻花的身價遂扶搖直上,聞名遐邇。
在洛南城鄉,有許多擅長制作麻花的名師,每個集鎮都有現做現賣的麻花店面,一年四季都能買到麻花。逢年過節,幾乎家家都要炸麻花。
制作麻花,需經和面、發面、成型、炸制等工序方可完成。先精選面粉5000克,酵母面團1500克,食鹽100克,食用堿100克。食用堿加冷水0.35公斤化成溶液,倒入酵母面團中,攪拌均勻,直到沒有泡沫為止。將面粉與水、油、酵面混合均勻后,加溫水約1.5公斤,用手和成面團。和面時水溫要適當,水溫太高,面就成為接近熟化的酥面,水溫太低,面就難以和勻,容易夾生,不好搓條。和好后發酵40分鐘,加適當的食用堿消除酵面的酸味,然后進行揉搓。將整體面團揉搓均勻后,用手揪出均勻的小面團,抹上食用油,放進盤內醒面。等小面團醒好后,搓成40~50厘米長的細條,搓條時左手扶面,右手前后搓條,搓好后雙起搓成兩股繩狀,再雙起搓成四股鉸鏈狀,要求粗細均勻,即成生坯。將油燒8成熱,放入生坯烹炸。烹炸時,油溫一定要掌握得恰到好處,油溫太高,容易夾生,麻花色澤發黑;油溫太涼,麻花難以上色,色澤泛白。
洛南麻花,俗稱“麻糖”,其選料考究,綠色環保,無添加劑,食之滿口余香,歷來就是洛南大街小巷一道最普遍、最適宜男女老少食用的風味食品。每逢年節或紅白喜事,當地人總要用麻花待客或作為饋贈佳品傳情達意。洛南麻花所蘊含的美好寓意及聯絡情誼的特殊作用,成為洛河源頭濃郁的飲食文化。
洛南麻花造型美觀,色澤金黃,食用方便,口感微咸,油而不膩,齒頰留香,久泡不化,經久耐放,便于貯存和攜帶。用它做成的拌湯燴麻花,滋味悠長;用紅糖水泡麻花,易消化,營養價值高,是產婦的必備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