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通訊員 趙 欣 李重立)“張小姐你好,我們是某市公安民警,你涉嫌一起金融詐騙案,因疫情原因現對你進行遠程審訊,請你尋找一處僻靜場所,配合調查!”11月8日晚7點左右,在洛南研習的某大學學生小張接到這則電話時,她已經意識到這是一通詐騙電話!
可是,隨著對方發來的個人詳細信息和印著頭像的“通緝令”,小張慌了神。手機上的實時位置共享顯示,對方的確位于“某市公安局”。遠程視頻對話中,對方穿的是“警服”,整齊地坐在“審訊室”。小張一頭霧水,逐漸放松了警惕,打消了心中疑慮,自覺地配合起“警方”的調查。
就在此時,洛南縣公安局反詐中心接到市公安局合成作戰中心推送的預警信息:“你轄區某群眾手機頻繁發送銀行驗證碼,銀行卡交易異常,疑似正在遭受電信詐騙。”
接到預警信息后,洛南縣刑偵大隊值班領導立即組織反詐民警開展信息查詢。通過對關系人電話詢問,快速確定當事人正是與詐騙分子視頻對話的大學生張某。
當時,張某正遭受詐騙分子的誘騙,她的電話處于拒接狀態,其家屬也一時無法知曉去向,反詐民警只能連續短信提示對其進行防詐騙預警。經迅速排查,反詐民警發現當事人位于城區某賓館,第一時間聯系該賓館老板敲門勸阻,并趕往現場展開行動。
當反詐民警敲開房門時,小張正在會議軟件上接受對方的“審訊”。見到反詐民警,通過視頻“審訊”小張的詐騙分子瞬間關閉了會議軟件。緩過神后的小張驚呼:“幸虧警察及時出現,否則自己卡上的1.2萬元片刻間就會落入騙子的腰包。”
小張告訴民警,對方自稱是某市公安機關辦案民警,說她涉嫌參與一起金融詐騙案,要進行取保候審,并要求向安全賬戶繳納押金25.8萬元,待案件查明后押金如數退還。當自己告知其手頭只有1.2萬元時,對方還“貼心”地為她做好了“借款計劃”。
警方提示:犯罪分子通過PS通緝令,甚至穿著假警服視頻通話,要求當事人提供身份證號碼、銀行卡號及驗證碼等等,這些都是詐騙分子的慣用伎倆。公安機關不會電話要求案件當事人轉賬,更沒有所謂的安全賬戶!請廣大群眾擦亮雙眼,發現電信詐騙行為要迅速保存證據,及時就近報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