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汪锳 肖云
立秋已過,日頭仍余威未減,洛南縣麻坪鎮陳臺村,一輛輛三輪車、摩托車直奔陜西德勝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院子,他們都是來賣豆角的群眾,卸袋、過磅、開票,定格成一幅火熱的生產勞動景象。
“天一明就下地摘,這會兒趕緊拉來賣了,地里還剩200多斤。”家住娘廟村的張雙恩種了一畝多地豆角,每年能收1000來斤,全部賣給德勝公司。“廠子就在村里,跑不了,收購還有保底價,比種糧強!”笑容從張雙恩臉上縱橫的皺紋里漾了出來。
宋村副主任郭軍鋒也來交豆角,看到德勝公司效益好,他今年帶頭種了40畝豆角,平時雇了10多個人幫忙,“自個掙了錢,還能給大伙兒提供務工機會,一舉多得。”郭軍鋒說,企業建在村里頭,對多年來以勞務輸出為主的麻坪鎮來說,是件大好事。
陜西德勝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是干啥的呢?麻坪鎮黨委書記席海榮介紹,這是一家以豆角、菠菜等鮮菜為主,加工脫水蔬菜及休閑食品的企業,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營模式,訂單化收購農戶種植的鮮菜,延長了產業鏈,提高了附加值,帶農益農效應明顯。
公司經理何海燕是麻坪人,原先在外地一家脫水蔬菜加工廠上班,從一線工人做到主管,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客戶資源。山里人天生對土地有種親切感,何海燕熱愛農業領域,常和西農大專家一起交流,她渴望回到廣袤的農村去開創一片天地。“掙錢是一方面,主要是覺得很有意義。”
2014年,何海燕滿懷期待返鄉租了120畝地,種起黃花菜,“黃花菜收益高,一畝地能收入一萬元。”但是很快她發現,種黃花菜風險較高,一旦開花了就不能要,采摘稍不及時,就會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何海燕本想帶動大家伙兒一塊兒種,但就沖這一點,很多人打了退堂鼓。
鄉親們想要穩當,想要踏踏實實攥在手心里的感覺。這一點,何海燕理解,她尋思著找一個風險低且能長久發展的產業。“辦個脫水蔬菜加工廠咋樣?”這個念頭冒了出來,“我認真分析了一下,咱有原料、用工、市場方面的優勢,要真做起來還是洛南獨一家,唯一擔心的就是資金,不過現在政策好,可以貸款解決。”
加工什么呢?何海燕鎖定了以豆角為主的鮮菜,“豆角從種到收70天,還不容易放壞,是個短平快產業,我可以帶領大家種。”出于謹慎,她專程帶了一小袋土去農科所做實驗,結果證實麻坪的土壤結構很適合種植豆角。
沒有好原料,做不出好品質。何海燕決定從源頭抓起,由公司給農戶免費提供種子,全程進行技術指導,培育優質基地,把好鮮菜質量關。
這邊,現代化、規范化的脫水蔬菜加工廠在陳臺村拔地而起;那邊,麻坪鎮政府廣泛動員群眾種植豆角,承諾由陜西德勝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與農戶簽收購訂單,設定保底價,切實保障群眾利益。
正當計劃穩步推進之時,2020年8月的一場暴雨,幾乎摧毀了所有的努力。“洪水漫過河堤,涌進冷庫,損失了價值1000多萬元的豆角。”何海燕說,幸虧蘇陜協作援助了200多萬元,政府全力幫助災后重建,經過近一年的修整,公司才得以重振旗鼓,東山再起。
熬過困難期,何海燕頭件事就是把欠農戶的320多萬元原料錢結清,“咱受災,不能讓老百姓背鍋。”她的一片誠意打動了村民,他們之間建立起一種難能可貴的信任感,形成了共生共存、牢不可破的利益聯結。不僅僅是麻坪鎮,周邊越來越多的人主動加入種植隊伍中,加工廠規模隨之擴大。“除了豆角,我們還從外地采購大蔥、藕等蔬菜進行加工,持續開發新產品。”何海燕說,豆角采摘已近尾聲,下來將引導村民種植菠菜,據了解,以前加工的部分菠菜出口到歐美各國用以提取菠菜素,前景十分看好。
目前,陜西德勝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建有2條脫水蔬菜生產線、1條醬腌菜深加工生產線,24小時不間斷生產,日均加工蔬菜120多噸,今年上半年產值達1200多萬元。產品主要銷往東北、北京等地的商超,與康師傅、青島松本、福建彰浦等知名食品公司簽訂了長期供貨協議。
何海燕沒有就此止步,她正在籌建一條新的生產線及蔬菜瓜果速凍車間,預計明年8月投產,將進一步提高品質,延長產業鏈,達到出口國外的標準。
席海榮告訴記者,為激發群眾的種菜積極性,政府出臺了鼓勵措施,即戶種10畝以上,每超出一畝,給予500元的補貼。天旱時,鎮上還買來水泵水管等設備方便群眾灌溉。目前,全鎮有1500戶村民都在種豆角,總種植面積2000多畝,一畝平均收入1000多元,此外,通過入股分紅、土地流轉、入企務工等形式,將農戶牢牢鑲嵌在企業的蔬菜產業鏈上,實現聯農增收。
記者了解到,陜西德盛農業龍頭企業只是洛南縣延鏈補鏈強鏈,提升農產品附加值的一個生動例證。近年來,洛南縣把實施“菜籃子”供給工程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抓手,建起了多家蔬菜加工廠、蔬菜產業園,通過“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品牌化建設、高質量發展”,構建集蔬菜種植、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全產業鏈條,全面推進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