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劉衛鋒 董瑩)今年以來,洛南縣積極培育產業集群,打造脫貧增收載體,補齊脫貧產業短板,實現產業扶持精準滴灌,為產業增效、群眾增收、穩定脫貧奠定堅實基礎。
縣上圍繞“鎮有扶貧產業、村有扶貧基地、組有扶貧庭院、戶有扶貧項目、人有一技之長”的發展思路,按照縣域、區域、鎮域三個層次,突出勞務、種植、養殖、加工、旅游、三產服務等重點,投資20億元謀劃建設脫貧產業集群。在縣域層面重點抓好遠元培訓中心、金翼服裝加工和光伏扶貧產業,年培訓輸出勞動力5000人,就地實現貧困勞動力就業1500人,實現集體經濟收入1278萬元;在區域層面依托移民搬遷安置點,建設區域帶動性強的項目,西部的保安、洛源等鎮重點依托歐標兔業繁養基地,發展“種養加一體”產業項目,東部的景村、古城、靈口等鎮重點依托中蜂繁養基地培育和玫瑰小鎮,發展農旅融合產業項目,北路的石門、寺耳等鎮重點依托禹平川景區,發展旅游脫貧和食藥菌類項目;在鎮域層面重點推進光伏發電、辣椒種植、旅游服務等25個產業項目,加大市場主體培育,打造脫貧產業集群,積極構建“產供銷一體、農文旅結合”的大產業格局。
縣上進一步細化產業扶持政策,大力扶持養蜂、養兔和辣椒、食用菌、油葵、黃花菜“兩養四種”脫貧產業,形成帶動群眾增收的種養加產業體系。全縣累計種植烤煙8萬畝、辣椒5.3萬畝、油菜5萬畝、黃花菜兩萬畝、薯類18萬畝,養蜂6.5萬箱,食用菌3000萬袋,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30個,帶動每個貧困村發展2-3個主導產業,每戶貧困戶發展1-2個脫貧產業,實現戶均增收2300元。143個貧困村實現光伏扶貧全覆蓋,預計每個村可增加集體收入7-8萬元;深入推進“三變”改革,發揮專項配套資金作用,鞏固提升“三變”改革示范村26個,新培育示范村84個,發展新型經營主體93家,多渠道增加集體經濟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