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洛南縣景村鎮八一村黨支部書記劉新弟
見習記者 張珍珍
9月的早晨,在洛南縣景村鎮八一村,滿地的烤煙葉在陽光下泛著金黃色的光澤,村民們都在忙碌,他們把掰好的煙葉扎成捆,村支書劉新弟正在村委會和村民商議明年種烤煙的一些事。
今年55歲的劉新弟是一個扎根基層工作了20年的村干部,1983年高中畢業后,為了使貧困的家庭走出困境,頭腦靈活的他養過豬,開過車,做過木工、瓦工,后來成了包工頭,收入頗豐,家庭富裕起來。當時,村上老一輩的干部在為村里尋求致富發展機會時,看中了能干的劉新弟,就勸說他擔任村干部,他再三推脫。“當時我考慮一旦接受村委會的工作,肯定會占用自己大部分時間,我還想趁年輕多掙些錢。”劉新弟笑著說。但當他看到一下雨就滿是泥濘的村路,容易起火斷電的木頭電線桿,生活依然貧困的鄉親們,劉新弟沒有再推辭,1999年他走上了帶領群眾一起致富的村干部崗位,這一干就是20年。
20年里,他始終認真學習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積極開拓致富門路,帶領群眾奔小康。而今,劉新弟緊跟農村改革步伐,積極運用所學知識經驗,引領“三變”改革,通過流轉土地、貧困戶入股等形式,發展集體經濟,帶動產業發展,使八一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烤煙是八一村群眾經營多年的基礎產業,但一直是分散經營,由于缺乏專業技術指導,產量不高,銷售困難,群眾顧慮頗多,導致全村烤煙種植面積驟減,農戶失去了脫貧產業支柱。面對這種現狀,劉新弟積極促成成立了八一村惠農煙葉合作社,合作社給群眾提供烤煙爐、運輸車、壓縮機等設備,并與市煙草公司達成合作協議,簽訂供銷合同,這些措施激發了群眾種植烤煙的信心。同時,合作社成立農耕服務隊,將村上的貧困戶納入其中,每戶僅勞務一年能收入一至兩萬元,年底還可分紅近2000元。殘疾人吳有民的老母親常年在烤煙地務工,年收入1萬多元,再加上3000元的入股分紅,母子兩人生活不成問題。
肥料是種植烤煙一項較大的成本支出,有一次,劉新弟聽人說可以用煙稈做成烤煙有機肥,變廢為寶,他特別激動,說干就干,到西安、大荔等地的有機肥廠參觀學習后,立即在村上流轉土地35畝籌建有機肥廠。一開始沒有資金,劉新弟帶頭,并動員村委會成員每人拿出一萬元入股,建起了有機肥廠,用煙稈等植物秸稈為原料,使原來的“垃圾”變成了賺錢的原料。目前,有機肥廠單就煙稈一項,可實現年產值100多萬元,不但壯大了集體經濟,還為群眾提供了增收渠道。現在,八一村有機肥廠生產的烤煙肥能夠供上村里烤煙種植所需,質量也好。劉新弟信心滿滿地說:“我們下一步打算擴大有機肥生產規模,爭取覆蓋全國市場,還要研制花卉、辣椒、蔬菜等專用肥。”
八一村背靠九龍山,面臨鹿池川道,著名的“洛南八景”之一“鹿池夜月”就位于此。劉新弟外出考察期間,對柞水、丹鳳縣發展旅游產業非常羨慕,他希望八一村也能以人文資源為切入點,配合旅游公司和附近的玫瑰小鎮,發展旅游產業。目前,八一村已經拓寬了綠道,修建了景觀廊橋,鋪設了自行車道,開辦了農家樂,建成游客接待中心,旅游業發展已經步入正軌。
劉新弟介紹說,八一村的烤煙、紅仁核桃、養蜂等產業正在蓬勃發展,村民們或自己發展產業,或加入合作社入股分紅,或務工賺錢,或學起刺繡,或開辦農家樂,發展的門路各式各樣。平整的水泥路通到家家戶戶院子,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今年年底八一村將實現整村脫貧。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劉新弟自己愛讀書,也帶動群眾一起讀書。他在村委會建起了圖書室,圖書室有農業技術、健康、文學類等書籍3000多冊,借書還書的群眾來來往往,大家都夸劉新弟是個好支書。為了提高自己的溝通能力,劉新弟還訂閱了《演講與口才》雜志,空閑時間他會練書法、學攝影,把村上的變化和美景都記錄在他的相機中。
多年辛勞,劉新弟身體多病,他曾多次想卸下重擔在家休養,但村上又無人接替他的擔子,面對農村體制改革的重任,在鎮村干部的挽留和群眾的全力支持下,劉新弟帶病堅守在工作崗位。他最憂心的是,當前農村基層干部斷層嚴重,他說:“現在要多給年輕人機會,把年輕人培養起來,接續奮斗,把新農村建設得更好,為群眾謀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