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劉春榮
“我們家養飛鼠有些年了,效益還不錯,一年僅此一項就可以增加收入5萬元呢。想擴大養殖規模,但苦于沒有養殖技術。這下好了,商山林場給我們請來了專家進行指導,可以放心大膽地擴大規模了……”日前,丹鳳縣國有商山林場聘請陜西省經濟動物保護與開發利用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劉文華,到蔡川鎮庵底村對飛鼠養殖戶進行養殖技術培訓后,63歲的村民黃忠文感激地說道。
飛鼠是鼯鼠的俗稱,是秦嶺山區特有物種,它因前后肢間有寬而多毛的飛膜,能長距離空中滑翔。飛鼠的糞和尿可入藥,中藥稱為五靈脂。
庵底村素有“飛鼠養殖第一村”之稱,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有群眾依托本地柏樹資源開始養殖飛鼠,依靠出售飛鼠糞便走上致富之路。經過數十年的發展,截至目前,該村有60多戶群眾養殖飛鼠1.5萬多只,年產值達300多萬元。這一產業的發展,帶動了飼料收購、養殖、販運等80多人就業,人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
今年8月,商山國有林場幫扶該村后,緊扣蔡川鎮建設“道地藥材強鎮”目標,經過駐村工作隊走訪研判,了解到該村群眾對發展飛鼠產業很有積極性,但就是苦于沒有科學養殖技術和養殖資源。針對這些問題,他們邀請了陜西省經濟動物保護與開發利用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劉文華到庵底村,對飛鼠養殖戶進行飛鼠養殖注意事項、疾病防治、養殖場地維護等進行科學培訓,現場為群眾釋疑解惑,并發放科學養殖飛鼠宣傳彩頁40多份。同時,商山林場緊扣保護秦嶺生態總目標,依托林業秦嶺生態保護修復項目,調運側柏樹苗木10萬多株,組織群眾在林中空地及退化林修復區栽植,既能恢復生態,又能為飛鼠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穩固飼料資源,妥善解決了群眾發展致富產業與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也必將助力庵底村飛鼠產業長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