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尚鋒 楊 鑫
竹林關鎮精心打造的洲河北村現代林業產業示范園是集現代農業休閑、觀光旅游、親子娛樂、特色美食、田園風光于一體的戶外休閑園區,成為竹林關鎮一大亮點。
洲河北村現代林業產業示范園萌寵樂園里飼養的羊駝、孔雀、鴿子、兔子等萌寵小動物,成為游客打卡地。
△位于陽河村八巖溝口的布爾山羊繁育基地養殖山羊100多只,是陽河村的集體經濟產業。去年該基地出欄80只羊,收入10萬元。
△作為社區工廠的陜西雅爾艾醫療用品有限公司生產紡織、勞保、軍需、時裝等產品,吸納60名群眾就業,人均月工資3000元左右。圖為該公司的產品展廳。
△位于竹林關鎮的陜西李氏凱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加工魔芋制品,今年該公司又引進了豆制品生產線。圖為工作人員在調試新設備。
△女工正在加工電源線
?作為社區工廠的商洛萬朋輝電子有限公司為移民搬遷集中安置點群眾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
滿山披綠,道路蜿蜒,清新的空氣撲面而來。4月12日,記者驅車穿過丹鳳縣竹林關鎮石槽溝,來到陽河村溝垴小寨溝口,只見臉盆大的一股泉水從巖層自涌而出,一根手腕粗的水管直通不遠處的丹鳳縣清林綠水泉水有限公司的小寨溝水廠。
“巖層自涌泉水經過原水箱、石英砂過濾、活性炭處理等多道工序后,‘秦嶺活泉’‘秦臻山泉’就被運往商洛市內以及西安、天津等地。這口泉水是天然的,水質優,基本無雜質,一年四季不枯竭。”陽河村黨支部書記張小軍說,“陽河村曾是深度貧困村,80%以上屬于坡地。2018年,我們招商引資建成了這個水廠,目前水廠年收益200萬元不成問題。村上向水廠注資120萬元,每年分到7.2萬元紅利。脫貧戶有8人在水廠務工,人均月收入2200元。”
產業興旺,村民們收入才能穩定增長。張小軍說,近年來。陽河村全面實施鄉村振興,通過投資、注資民營企業和自建羊場等,每年可以分到16.2萬元的紅利。村里大力發展勞務、中藥材等產業,持續穩定增加群眾收入。目前,全村人均年收入在1.1萬元以上。
“我住在竹林關鎮丹水社區,在這兒待了5年,月工資2000元左右,活不重,離家近,很靈活,可以照看老人和小孩。”在丹水社區工廠的商洛萬朋輝電子有限公司車間,丹水社區居民肖霞一邊忙著加工數據線,一邊笑著說。
“原材料拉來后,經過去外皮、剪編織、包銅箔、挑鋁箔、分線、激光、排線等40多道工序后,一條條高清數據線就算完工。這些數據線主要用于電視、電腦和播放器。加工后的產品會及時運往東莞市,最后由總公司統一銷往東南亞和歐美。”商洛萬朋輝電子有限公司負責人易仕平說,目前有60多個固定員工在這里集中加工產品,還有100多名“外發”人員把原材料拿回家加工,最后計件付工資,這樣靈活的加工模式,讓村民顧家、掙錢兩不誤。
產業連著就業,是群眾穩定增收的重要支撐。今年以來,竹林關鎮按照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同步,一、二、三“三產”融合,農業、文化、旅游“三線”統籌的“三個三”思路,發展地域特色產業,打造陜南小鎮文旅融合循環經濟圈。目前,該鎮以18個村級集體經濟、31個農民專業合作社、3個社區工廠為抓手,精心謀劃長鏈條產業;以業態轉型為抓手,做好市場主體培育,一季度新增市場主體26家,其中個體工商戶25家,目前全鎮累計在冊市場主體994家;狠抓勞務輸出,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0860人,其中脫貧勞動力轉移就業4547人、就地就近就業2277人。
“鎮上依托省級鄉村振興示范鎮政策優勢,對鎮上現有的文化旅游、服裝制造、電子產品等基礎產業延鏈補鏈強鏈,實現優勢互補,做強了基礎產業。引進業主發展特色餐飲5家、風情民宿新業態5處,新建中藥材深加工中心1處、農家樂3家、共享菜園6個村13處;建設特色農產品展銷中心,扶持地域特色產業企業凱農魔芋、‘秦臻山泉’等開發新產品30多種,拓展營銷渠道,提升品牌影響力,做大了特色產業。”竹林關鎮黨委書記楊富濱說,“我們借助村集體經濟資金,在鎮域產業中優中選精,打造百畝大豆玉米復合種植示范點2處、王塬村百萬袋香菇種植基地1處、竹林關村茶葉采摘園1000畝、茶葉精加工車間1處、洲河北村現代林業產業示范園320畝,打造日光溫室大棚33個,帶動6800人年人均分紅800元以上,不斷做優精品產業,全面推進產業振興,持續穩定增加群眾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