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周文治 王 媛
園區吸納群眾就近就業增加收入
園區延伸產業鏈條帶來明顯的經濟、社會效益。
近年來,丹鳳縣抓住蘇陜對口幫扶的政策機遇,加大東西經濟技術合作力度,共建新雨丹中藥材產業科技園,依托園區承載大力培育“十大商藥”等大宗傳統道地中藥材,積極推進生產方式轉變,促使產業化生產經營升級轉型,形成了集教科研、產供銷一體化的科技研發、成果轉化、市場經營一條龍式的發展模式,打造出“丹艾”“丹鳳天麻”“丹鳳山茱萸”等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品牌產品。園區輻射帶動丹鳳縣10億噸中藥材產業集群的雛形日趨形成,使傳統的中藥材產業煥發出勃勃生機,成為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中產業培育的主打品牌之一。
為了打造“中國康養名縣”助推康養產業發展,丹鳳縣立足地方資源優勢,利用蘇陜對口幫扶工作的政策機遇,“借船出海”“借梯登高”,搭建兩地合作的直通車,讓傳統的中藥材生產在產業振興中“唱主角”,煥發產業化發展的一片新氣象。
而今,由于對口幫扶單位南京雨花臺的資金、技術與丹鳳縣的原材料、人力資源的“無縫鑲嵌”和優勢互補,應運而生的新雨丹中藥材產業示范園一經落戶丹鳳,迅速掀起了商洛中藥材產業的一場新的“技術革命”,促使丹鳳傳統中藥材生產領域,實現了由過去的單純銷售采收的原材料向研發生產加工藥品的轉變,由自生自滅傳統型的粗放經營模式向科技帶動型的產業化經營模式轉變,從而把產業鏈條的加工、銷售環節的更多收益留在原產地,造福了丹鳳一方百姓。
合作共建共贏做大產業蛋糕
中藥材產業歷來是丹鳳縣的傳統增收項目,但一直存在產業鏈條過短、缺乏龍頭企業帶動等因素制約,無法形成產業化發展格局。在脫貧攻堅蘇陜對口幫扶工作中,雙方協商成立專門的“雨丹合作聯絡組”,積極搭建兩地對口部門、工商企業、科研部門的溝通交流橋梁。縣上積極向對口幫扶丹鳳的雨花臺區尋找合作機會,主動組織相關部門到雨花臺叩門招商,推介丹鳳中藥材資源,深入企業考察取經和開展市場調研。
從2017年11月起,丹鳳縣相關部門先后5次邀請南京農大、中醫藥大學專家來丹考察,對丹鳳境內的500種中藥材品種資源稟賦和市場前景進行評估。2021年初,歷經數年的充分磨合后,終于敲定了在丹鳳建設國家級中藥材儲備庫的發展計劃。該計劃的有序推進和實施,是依托新雨丹中藥材科技產業園項目來進行。該項目位于丹鳳縣滬陜高速出口處,由南京市雨花臺區引進援建,由南京金緣泰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投資,屬于該企業在丹鳳的“飛地式園區”。
丹鳳縣充分釋放土地、稅收等最大政策紅利,積極支持園區發展。成立工作專班跟蹤服務,及時解決用地、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實際困難。項目實施以來,龍頭帶動作用迅速顯現。聚力培育的“秦嶺藥庫”產業品牌迅速得到業界和市場認可,商洛中藥材物流基地、國家級中藥材儲備庫等建設也通過相關部門認證,讓古老的“秦藥”品牌再次閃耀出新的光彩。2022年前三季度產量2300噸,生產各類中藥飲片及中藥丸散膏丹1850噸,銷售金額5850萬元左右。預計項目全部建成后,年可實現產值4.5億元以上,實現利稅5000萬元,提供就業崗位約5000個。
校企聯姻科技助力產業轉型升級
人才、技術一直是丹鳳縣中藥材形不成規模的“硬傷”,縣上依托園區項目承載,積極援引南京的中藥材方面的科研單位入駐產業園,建立“技術合作組織”,一方面充當園區企業的“附屬”科技機構,一方面充當丹鳳群眾的科技顧問和產業“保姆”,讓科技為丹鳳中藥材產業發展插上騰飛翅膀。
縣上積極引導園區建立中藥材產業校企聯盟,依托商洛地區豐富的中藥材資源,著力改造傳統的中藥材生產方式,讓高新科技注入產業內核,大力應用國內國際領先水平生產技術和經營手段,從一開始就讓中藥材產業走上了一條可持續發展路子。目前,園區旗下的新雨丹中藥研究院,已建立起與陜西師大瀕危藥材資源開發和南京農大、中醫藥大學的中草藥研發等長期合作關系。現有員工21人,其中副高職稱以上7人、高校兼職導師6人。擁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檢驗檢測各類設備。促成科技成果在園區快速轉化,也將產業鏈延伸到村間地頭。
園區圍繞做大做優“丹鳳山茱萸名鄉”品牌,積極打造12萬畝山茱萸基地,推進山茱萸、天麻、茯苓深加工,形成了集種植、質量管理、產品研發、飲片加工、倉儲營銷、大數據平臺為一體的全產業鏈,有效提升了產業科技含量。目前,公司已與全縣12個鎮辦簽訂各類藥材種植面積2萬畝。
產業集群效應和社會效益充分彰顯
丹鳳充分把握企業的經營、市場利潤和產業發展的關系,讓其最大限度產生社會效益。
雨丹合作聯絡組定期召開政府部門、企業、科研單位、金融單位項目等聯席會議,共同為園區發展會診把脈,確保健康運行。引導園區堅持“走群眾路線”,按照“企業+合作社+農戶”產業化模式,實行訂單生產,按照不低于市場平均價兜底收購,以解決長期困擾群眾的銷售難問題,將群眾牢牢吸附到產業鏈上,形成企業和藥農穩固合作關系,形成了市場利益共同體。積極推行統一標準、統一包裝、統一附碼、統一銷售等規范化生產模式,確保“秦藥”質量可追溯。據市場預測,依托園區承載和帶動,未來5年新雨丹產業園將占據商洛70%以上的中藥材市場份額。園區已獲商務部備案,擁有陜西省首個民營國家級中藥材儲備庫,填補了商洛沒有中藥材物流基地和國家級中藥材儲備庫的空白。
目前,丹鳳縣人工種植的中藥材主要有山茱萸、天麻、金銀花、柴胡等30多種,中藥材種植面積達25萬畝,總產量約2.56萬噸,產值約10億元,在全縣基本形成了以流嶺為中心的山茱萸板塊,以312國道沿線為中心的黃芪、黃芩、丹參、連翹板塊,以銀花河流域為中心的黃姜、金銀花板塊,以蟒嶺為中心的天麻、豬苓、茯苓板塊,以老君河流域為中心的蒼術、五味子五大中藥材板塊。園區吸納3000多戶群眾加入中藥材生產領域,人均年增收達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