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通訊員 高 鴻)雨過天晴,秋高氣爽。在丹鳳縣庾嶺鎮塔爾坪村的茯苓種植示范基地里,地上每隔一米就有一條隆起的土包,這下面種植的全都是讓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金疙瘩”——茯苓。
“茯苓價格好,我家去年收入兩萬多元,今年又種了800窩。”正在除草的村民劉成說,他是脫貧戶,幾年前開始種植茯苓,年年依靠茯苓增收萬元以上。
塔爾坪村地處秦嶺深處、蟒嶺腳下紅色庾嶺的高寒山區,這里山高坡陡,林多地少,農戶都有種植中藥材的傳統,尤其是種植茯苓的人家多。但由于銷路不暢、產量不高,農戶收益一直上不去。近年來,村兩委會和駐村工作隊通過各種渠道爭取了50萬元項目資金,用來建設茯苓種植加工基地,培訓農戶學習新式茯苓嫁接技術,采取“村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擴大產業規模,覆蓋更多農戶。
“駐村工作隊利用氣象部門的優勢,定期開展茯苓精細化氣象服務,把數據、技術、管理措施送到田間地頭,從茯苓菌種落地到籽種下播,跟蹤式氣象服務讓農戶準確掌握天氣陰晴變化、土壤干濕程度。今年上半年干旱,我們及時用水泵抽水澆灌農田,大大地降低了春旱對茯苓的影響,為農戶科學增產穩產提供了科技支撐。”縣氣象局駐塔爾坪村第一書記劉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