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李毅)去年以來,丹鳳縣以敬業、精業、樂業為出發點,以“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可融入”作為落腳點,有效提高了搬遷群眾的獲得感、歸屬感和滿意度,鞏固了全縣脫貧攻堅成果。
縣上加強搬遷群眾戶籍分類管理,按照自愿原則,能遷則遷,不愿遷入的及時發放“居住簿”。各相關職能部門加強溝通銜接,各司其職做好搬遷群眾的戶籍、土地、林地權益、安置房不動產權登記、就醫就學、大病保險、低保救助供養等政策落實和權益接續保障。
縣上主動加強與上級部門對接,積極爭取財政專項資金、行業對口資金及社會幫扶資金,主動對接項目,統籌建設安置點黨群服務中心、文化活動廣場、文體活動中心、紅白喜事場所、垃圾處理設施等公共服務配套,補齊安置點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短板。
為吸納群眾就業,縣上精心謀劃建設一批配套產業項目,加快推進扶貧園區建設,吸納搬遷群眾就近就業。持續加大安置點周邊的社區工廠和扶貧車間的跟蹤服務,引導經營主體實施技術創新,不斷提升社區工廠和扶貧車間的運營效益,進一步提高帶動搬遷群眾就業的能力。利用蘇陜協作項目、以工代賑、生態修復等政府投資項目和國有企業、產業扶貧項目,為搬遷勞動力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同時,適度開發特設就業扶貧公益性崗位,帶動弱勞群眾和就業困難群眾就業。
圍繞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能力強的家政服務、養老服務和物流配送等,縣上加大對搬遷群眾的就業創業培訓力度,同時加強對搬遷群眾的動態監測,做好“就業”“招工”雙向對接和對搬遷群眾的就業服務指導,送崗位、送信息、送服務、送政策上門,提升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質量。
在全縣大力開展文明實踐活動,推進公共文化資源向安置點傾斜,深入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和扶志扶智活動,引導社會力量、慈善組織為搬遷群眾提供文體活動、法律咨詢、健康醫療等服務,促進搬遷群眾感情、生活融入。
縣上制定出臺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1+7”長效機制,建立工作責任清單,明確各部門、鎮辦工作職責。加強安置點組織建設,單獨設立移民小區黨組織,采取聯合、掛靠等方式進行組織管理,社區管理服務正在逐步規范。對搬遷規模較大、基礎較好的安置點,通過面向社會招聘的方式,引進物業公司進駐搬遷安置點小區進行管理服務,進一步完善易地扶貧搬遷后續長效管理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