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亞軍
“如今,農村也和縣城一樣了,安了太陽能路燈后,晚上干個農活、串門子再也不用摸黑了。”這是丹鳳縣龍駒寨街道辦事處油房村村民逢人就說的一句話。
近日,我回了趟老家,老遠處就看見村口道路兩邊安裝的太陽能路燈,我家院子也安裝了一盞,一到晚上,太陽能燈照得滿院子亮晃晃的。看著這一盞盞太陽能燈,我的思緒一下子飛回到了幾十年前,不由得感嘆:時代在變,燈也在不斷變化啊。
從我記事起,見到的第一盞燈就是煤油燈。冬日的夜里,經常是我一覺醒來,媽媽還在昏暗的煤油燈下,不是在給我們姐弟縫補衣服,就是在搓玉米、干農活。后來,我上小學了,母親就用墨水瓶給我做個小煤油燈拿到學校,供我上早讀時用。那時的農村學校冬季6點多上早讀,上學時月亮還掛在半山腰,借著皎潔的月光,我們三五成群結伴而行去上學,有的手上拿個煤油燈,有的提著一盆木炭火,到教室后,每個小伙伴都點上自己的煤油燈,它們冒著黑煙,頓時教室里就散發出濃濃的煤油味道,全班30多盞煤油燈發出的光不及一個40瓦燈泡的亮度。小小的煤油燈搖曳著暗紅色的火焰,我們就著那微弱的亮光讀書學習。
為了跟小伙伴比賽誰的煤油燈做得好,我倒掉了剩余的半瓶墨水,偷偷拿來家里自行車內胎上的氣門樁,以棉線為燈芯,做了一個嶄新的煤油燈。當冒著黑煙的紅色火焰在燈頭燃燒時,他們都夸我做得最好,我也洋洋自得。晚上,我剛進家門,就挨了一頓訓,差點沒挨笤帚打,那是為我糟蹋了半瓶墨水付出的代價。
后來,蠟燭的普及,占據了夜間照明的主導地位。
1992年春天,村子里突然來了一群穿工作服的陌生人,帶著各種工具,一會兒搞測量,一會兒劃線,聽大人們說是要通電了。村子里頓時沸騰起來,“電”成了村民使用頻率最高的詞語,同時也燃起了大家對使用電燈的渴望。
1992年11月20日,是我終生難忘的一天,村里的電接通了。我盼到了天黑,媽媽拉開了電燈開關,屋里立馬亮堂起來,我望著電燈泡,傻乎乎看了半天。一家人在燈下圍桌而坐,又說又笑,那氣氛跟過年一樣。奶奶渾濁的眼里也閃爍著亮光,指著燈泡說:“一個塑料把安個玻璃罩就能亮,這人可真夠能耐的。”
“以后不光有電燈,還會有電話、電視,光景會越來越好的。”爸爸接著說。
現在,爸爸的話已經實現了。我們不僅有了電視、電話、電腦,更是用上了手機住上了新房。特別是黨中央發出精準扶貧號召以來,在幫扶單位以及駐村工作隊的精準幫扶下,如今的油房村路變寬了、人居環境變好了、村容村貌美觀了,村民脫貧致富的信心更足了。油房村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